首页>科技>资讯
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事件”发布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 王硕)1月7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事件”“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十大科技热词”。评选活动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以大数据筛选与广泛征集相结合的形式形成候选名单,经院士、科技专家、媒体负责人、科普专家共同评选产生最终名单。
其中,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事件”
1、 “科技三会”一并召开,
解读: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2、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广受全球赞誉。
解读: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
3、 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完成“合龙”,堪称人类治沙史上的壮举。
解读:2024年11月28日上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成功构筑起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这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这条耗时40多年打造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保护了新疆天山以南生态系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展示了我国生态治理科技实力和组织能力。
4、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为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健全的法治保障。
解读: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普事业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科普队伍建设滞后,科普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问题,有必要修改现行科学技术普及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5、 我国科学家牵头人体蛋白质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彰显了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解读:2024年12月,《自然》杂志在线发布
6、 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
解读:2024年10月22日,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这也是继苹果iOS和安卓系统后,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据介绍,此前已经发布过的鸿蒙系统,由于系统底座仍使用了部分AOSP开放源代码,而不得不兼容部分安卓应用软件。而此次发布的原生鸿蒙,实现了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系统的流畅度、性能、安全特性等提升显著,也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据了解,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0
7、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将人类探索反物质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解读:据2024年8月2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RHIC-STAR国际合作实验研究,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
8、 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点火成功,对保障我国能源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2024年10月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首次点火成功。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指标与国际主流F级重型燃气轮机基本相当。它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我国燃气轮机基础学科进步、产业技术发展有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解读:在2024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它是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建立的博物馆,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等珍贵史料,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具象化,让人们能近距离感受科学家们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等精神,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一座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家风采和成就的国家级博物馆。同时,它也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10、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设完成,“中微子就是阿飘
解读:历时9年多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于2024年11月20日全部建成,计划次年正式运行。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三种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当中微子进入探测器内部,与液体闪烁体发生作用会发出极其微弱的光,数万个光电倍增管可以将其捕捉,从而提供给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与此同时,“中微子就是阿飘吗”在几天内持续登上热搜,引发民众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因此话题,产生了一批关于中微子的科普作品。
在解读“十大科技新闻事件”特点时,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指出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