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借力数智化,实现真普惠——《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24)》发布

2025年01月15日 13:5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月15日电 1月14日,元保集团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互联网保险过去10年间整体发展迅速,保费规模从2013年的290亿元增至2023年的4949亿元,年均增速超32%。预计未来5年,互联网保险年均保费增速仍将稳定在15%-20%的区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居民每日平均上网时长为5小时37分钟,约为2018年的两倍。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保险作为新的产业形态获得了更多关注。各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加速拥抱互联网,垂直领域创新公司也大量涌现,借互联网之大势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生态繁荣。基于大模型、多模态、AIGC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保险带来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更好地保障了民生福祉,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转型。

《报告》对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的互联网保险(以下简称“互联网财产险”“互联网人身险”)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70余家财产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业务,互联网财产险保费规模达1210亿元,同比增速5.5%。从保费结构上看,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占比提升,财产险主要险种也均有增长。从渠道和保险公司格局上看,互联网中介渠道贡献大幅提升,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2023年,共计57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了互联网业务。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自2019年以来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整体保费规模仍呈现上升的趋势。2023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8%。从保费结构上看,普通寿险占比大幅提升,分红寿险大幅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渠道和保司格局上看,中介渠道占90%以上,保自营渠道增速较快,市场集中度上升。

对于健康险的发展潜力,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教授表示,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医疗支出攀升及医保基金供给承压的挑战,商业健康险需有效补充全民医疗保障,帮助搭建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23年,在约5.68万亿元的直接医疗支出中,商业健康险赔付仅占6.77%,这也预示着商业健康险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线上消费习惯养成,年轻一代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保险实际及潜在购买力主体,消费者越来越偏好在线上购险。《报告》指出,互联网保险通过线上化、数字化的方式,具有便捷性、自主性和更精准匹配的用户价值。

从保险经营的角度出发,互联网保险推动保险机构重塑资源配置模式,将管理资源重心由渠道建设向产品创新、服务建设倾斜。《报告》强调,互联网保险正在推动行业供给侧的转型升级,并从根本上推动行业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能力、风控及精准定价能力,还有效提高了营销效率和差异化服务水平。

202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提升数智化水平”等方向。《报告》指出,2020年至今,保险科技向中后台、底层延伸,如大数据、隐私计算等,特别是2022年ChatGPT 发布,开启了互联网保险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篇章。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在保险行业深度应用,互联网保险是保险科技应用的关键前沿。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提到,“普惠保险”的“普”是指普遍性、普及性,“惠”是指惠民性和可负担性。普惠保险产品实现件均低、营销成本低,需要依靠规模效应来保证商业上的可行性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而互联网保险为普惠保险的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崔吕萍)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