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舞剧《天下大足》在北京上演

2025年01月27日 14:07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7日电(记者 张丽)1月23日至26日,舞剧《天下大足》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以鲜活生动的故事演绎,为春节演出增添了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佳节气氛。

舞剧《天下大足》是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自2024年12月2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首演以来,舞剧《天下大足》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与观众的赞誉。

微信截图_20250127140521

舞剧《天下大足》基于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创排,充分展现其不同于其他石刻群的特色,通过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讲述大足石刻背后工匠们的故事,在烟火气息中表达大足百姓对人间小满的向往,展现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图腾。舞剧以其题记中所署名的“文氏”“伏氏”46名工匠为灵感,通过若干以大足石刻真实历史为背景原型,以一位流民“小福”的视角,讲述了他从流落到被收养,再到拜师学艺、历经天灾、最终刻石留名的传奇人生,解读人间小满的“喜”与人生无常的“悲”,以此致敬中华文明史中每一位平凡的匠人。

剧中的“小福”不仅是故事的主人公,更是大足石刻背后无数平凡匠人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崖壁上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艺术瑰宝。在剧情上,舞剧还通过“爱情”“亲情”“友情”“兄弟情”等人间真情的浓墨重彩渲染,展现了南宋川渝地区的市井百态和人文风貌。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小家”“家园”“家国”三重主题逐渐递进演绎,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传承。

微信截图_20250127140554

舞剧《天下大足》中蕴藏着多处与大足石刻息息相关的设计:人生无常的灾难,来源于大佛湾第22号“十大明王像”的真实背景;人间烟火的温暖,脱胎于宝顶山大佛湾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相”的石刻组像。剧中多角色的造型设计灵感亦取材于千百年前的造像,如北山第125龛媚态观音、北山第113号“水月观音龛”、石篆山第2号“志公和尚龛”、宝顶山第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龛的吹笛女、石门山第6号“十圣观音洞”、第20号龛养鸡女、宝顶山圆觉洞外的第30号“牧牛图”等,都在舞台上得到了艺术还原。这些形象不仅栩栩如生,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同时,剧中还设计了一系列源于石刻工艺工序的角色,如负责构思与制图的“师父”、以精雕细磨工艺为原型的“老铁”和“小学徒”、以拉粗坯工序为主的“大力”、脱胎于书丹工序的“秀才”、负责测绘的“和尚”等。这些角色生动鲜活,各自拥有独特的家庭关系和个体成长经历,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南宋川渝生活图景。

舞剧《天下大足》深入挖掘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将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以艺术的形式唤醒沉睡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向观众传递了“开山化石,励志图新”的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永恒价值。

微信截图_20250127140605

为能够将舞剧《天下大足》打造成一流的文化精品,剧目汇集了国内一线的舞剧创演团队,总编导刘翠、张雅琦,编剧马洪湉,剧本指导郭长虹、作曲刘彤、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灯光设计任冬生、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服装设计阳东霖、造型设计贾雷、舞台总监李晓彬、舞蹈总监李丽、特邀编导李超、范璐、执行编导裴云、卢池源、舞蹈编导李嘉益、陈嘉佳、执行舞美设计史军亮、道具设计周炜程,也汇集张翰、孟庆旸、朱瑾慧、何仲达等一批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优秀青年舞者,共同探索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演员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大足石刻背后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新春佳节,自北京出发,舞剧《天下大足》迎春起航,开启2025巡演新征程。春节之后,《天下大足》将于2月21日—22日回到大足石刻的家乡重庆演出,已官宣走入南宁、合肥、杭州、苏州、南昌、深圳、福州、厦门、长沙等多座城市开启50余场巡演,《天下大足》也计划在2025全年完成100场巡演,愿将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带至全国。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