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大家谈
让春节文物活起来
要借助春节非遗申报成功的契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绘春节文物的节庆色彩,再添春节文物的新年味,唤醒春节文物的时代感,激活春节文物的生命力
甲辰龙年岁末,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欣喜之际,不由得想到那些春节专属的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发现、研究、保护、利用和传承。
每逢春节,文博界都会有一个多年来形成的“到博物馆过年”的传统,那就是很多博物馆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春节生活,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迎春贺岁文物展。然而,细看详观也会发现,这些展品大都是我们今人借春节主题荟萃起来的该年生肖或关联性吉祥物,未必是“正宗的”春节专属文物。
春节年俗数千载,春节文物可实证。2019年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紫禁城里过大年”主题大展,用885件(套)春节文物再现了宫廷过年习俗,一票难求的场景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这一案例实实在在地将春节年俗和春节文物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用“量身定制”的春节文物来办展,为我们弘扬和传承春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了个好头、上了个新台阶。
春节文物有哪些?我们不妨从故宫展览的六大主题中寻找答案。它们分别是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部分。其中不乏腊月除岁皇帝开笔书写的福字、正月迎新皇帝开笔书写的吉语、除夕戏单、新春御笔心经、天灯和万寿灯、元宵灯谜、岁朝图、冰嬉图等春节文物。据道光十七年(1837年)统计,宫中春联就有1377对。宫中春联不是民间那样粘贴,而是悬挂,年后撤下,入库存储。
尽管故宫展览复原的是皇家宫廷年俗,但民间春节使用的什物器具更加广泛和丰富多样。它们或存留或收藏在社会民间、文博场馆,比如门神、春联、福字、剪纸、年画、龙灯、舞狮、鞭炮、压岁钱等,乃至现当代的春节图片影像、春节晚会、网络拜年、微信红包等相关物件,也都可以物化存储成为留存春节记忆和过年乡愁的展品。
中国历史文献汗牛充栋,记述了很多“岁终大祭”“岁首正月”“新正拜节”“人日剪彩”的春节习俗;古代诗词中也不乏《除夕守岁》《元日述怀》《五日祭穷》的春节感怀。文物展览中,可将这类记载春节内容的书刊版式或印刷物,用书影方式陈列呈现给观众。
中国古代书画丰富多彩,也是春节文物的大宗门类之一。其中,充满春节气息的“岁朝图”题材,每每把各种年俗题诗入画,描绘了众多宫廷和民间过年期间欢庆祥和的场景和节趣。其他还有灶神像、贺岁图、财神像、放鞭炮、元宵图、观灯楼等旧藏,收集整理,当可入展。
中国古代器具千姿百态,更是拣选春节文物的宝库。比如皇家最著名的是故宫镇院之宝、清代皇帝农历元旦举行开笔仪式上使用的金瓯永固杯等。民间最典型的诸如春节灯彩、舞狮舞龙、跑旱船、年庆服饰、迎春屏风、祭祖牌位、木版年画、年糕模具、盛饺器皿、新年挂历、贺岁邮票等,分类撷珍,皆能观赏。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可以为春节量身打造从古至今的专属文物展览,实证贯古通今的春节历史风俗,体验新旧传承的春节非遗魅力。
春节文物既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证;春节文物既是研究和传承好春节非遗的丰富资源,也是利用和弘扬好春节非遗的活化标本。然而,只是收藏在博物馆和流传于民间的春节文物,通常是不会也不能自觉转化为春节展览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春节非遗申报成功的契机,借鉴以往春节文物展览成功的案例,集主题策划、展品收集、内容研究、价值发掘、形式更新、创意出彩于一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绘春节文物的节庆色彩,再添春节文物的新年味,唤醒春节文物的时代感,激活春节文物的生命力。
双向奔赴,心之所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春节文物遇到春节非遗,春节文物已被重新赋予了春节非遗的价值和意义。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但让古老春节更美好,还会让春节文物真正活起来。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