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之光照亮西部县域儿童璀璨未来

2025年03月04日 09:34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6天时间,我们将对近20所中学进行追踪调查,覆盖万余名学生。”进京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前,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专门抽出时间,带领“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前往秦巴山区深处进行调研。

课题组一行此次对陕西省宁强县展开的新一轮调研,旨在了解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发展意愿、社会认同以及人工智能素养及其影响,以更加翔实的数据,为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2015年至今,杜海峰专注于研究西部地区县域青少年的成长轨迹,了解他们在认知能力提升、身心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同时细致考察学校在教育资源分配、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的现实表现,力求全面把握西部地区县域青少年发展的脉搏。

由于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研究,杜海峰与课题组再次来到宁强县,通过走访学校、调查问卷等方式,发现了亟待解决的新挑战。

“我们看到,尽管县域中学基本配备了机房、网络联通了,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任课老师授课时能够跟随时代发展讲出新意、讲透技术的还不多。”杜海峰坦言,当今社会AI技术的应用和影响无处不在,西部县域学校因师资配备不足、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应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准备还不充分,需要增强充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意识和能力。‌

在深入调研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杜海峰进一步了解到,西部县域的教师数量从整体上看可能并不匮乏,但在特定学科领域,尤其是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师资源呈现出明显的短缺态势。

“专业教师缺乏、基础技能不足、实践环境受限,制约了人工智能在县域的发展普及,也可能在一定时期进一步拉大区域教育差距。”杜海峰认为,在适应新形势的教育需求中,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尤为重要,亟须精准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以“AI”之光照亮西部县域儿童的璀璨未来。‌

杜海峰期待能在国家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县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资源支持体系,通过引进与培训年轻骨干教师、建立激励与考核机制等方式,保障西部县域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他认为,当前亟须强化地域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机制,借助跨区域的互动沟通,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将仔细研究通过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且会持续关注西部县域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动态,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杜海峰话语朴实,却让人深切体会到其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记者 赵莹莹)

编辑:郝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