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乔红团队的12个“葫芦娃”

2025年03月05日 08:4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记者提问

本报记者在委员通道上提问。

中国的机器人为什么强?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的现场,我找到了答案。

“请问,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实现了哪些新突破?”我抢到了宝贵机会,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提问。

和我印象中的科学家不太一样,乔红干练优雅、言笑晏晏。“近三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载量超过全球二分之一,人形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乔红柔和的语气中带着满满的底气。

“人形机器人的形状像人,自由度非常高。”从字面上看,机器人比机器多了一个“人”字,要担得起这个字,在让它具备人形的同时,还要足够聪明。

那“聪明”是如何炼成的呢?乔红打趣道:“我们有12个‘葫芦娃’!”原来,乔红团队将机器人软硬件设计任务,拆解成定制化本体设计、多类任务决策等12个技术组“单元”,构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核心技术底座。“通用的大工厂还能够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对高性能的机器人系统,服务我们国家的工业和农业。”乔红说。

讲到这里,真的忍不住为乔红和她的团队竖起一个大拇指,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硬核力量!

从春晚上扭秧歌、转手绢的机器人,到前两天跳出丝滑舞步的机器人,再到各种各样能做出炫酷动作的机器人、机器狗……一项项“硬核”科技成果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

在科学家心里,科学技术是永无止境的。“未来,我们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增进人类生活福祉而奋斗。”乔红坚定地说。

短短几分钟的讲述,让我对科技创新的力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深的敬畏,也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走出大会堂,春风拂面,红旗飘扬,我想,中国机器人的未来会更强!

(融媒体记者 韩月)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