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地企业即将运往香港地区的禽蛋产品,正在进行抽检项目,近期将有望走上香港市民的餐桌。”“这一批香港特产点心抽检完正在装车,即将发往内地各个城市……”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商总会会长陈文洲再次就如何进一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展开调研。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晨曦中,繁忙的物流、往来的人员、热闹的市井,无一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而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食品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也牵动着每一位湾区居民的心。
过去一年里,陈文洲去往大湾区的多家食品生产企业、检验检测机构、科研机构进行调研,了解不同地区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
每到一地,他都会将调研情况详细记载下来。“禽蛋产品的检测标准是什么?检测的时间需要多久?其他类别与该类产品的检测标准有何不同?检测费用如何计算?”在惠州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相关部门正在对即将运往香港的禽蛋产品,进行抽样检查,陈文洲对检测步骤抛出了自己的疑问,收到答案后他便满意地赶往下一个调研地点。
通过调研,陈文洲发现港澳和内地在食品安全标准、监管体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的高效流通。
“民以食为天,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迫切需要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尽快统一。”调研了解到大湾区不同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后,陈文洲认为,应把体系构建的建议细致到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核心要素,还有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相关领域三地共享的食品“湾区标准”能够尽快发布实施。
“有共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就要有评估标准的检测机构,成立大湾区共同认定的食品安全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机构,可有效推动粤港澳三地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结果的互认,让大家共享‘舌尖上的幸福’。”陈文洲建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