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 向着未来自信地加速前行

2025年03月07日 08:4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再次成为高频词。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科技创新被置于重塑经济格局的重要位置,体现了顶层设计对“创新引领”的坚定决心。

从事科技研发、高精尖装备制造的全国政协委员们,既是科技创新实践者,也是政策落地推动者。从政策解读到地方实践,从企业探索到成果转化,记者在采访中真切感受到一股澎湃的创新浪潮正在涌动。

从朱俊强委员的“种瓜得豆”,到张凤、余晓晖委员的协同机制,再到姚力军委员所在企业的成果转化、产业集群,这些探索不仅彰显了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委员们的实践与建言,也同时勾勒出一条以技术突破为核、政策赋能为帆、融合发展为翼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和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唯有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

正如委员们所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顶破天”的原始创新,也离不开“立住地”的产业应用。从国产大模型DeepSeek以“小成本办大事”的高性能惊艳全球,到S10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江西试飞成功并发电;从无人矿山到智慧港口,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持续赋能传统产业……当前,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各地各行业正以差异化路径探索创新生态的优化之道。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唯有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才能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采访中,通过委员们充满信心的讲述,记者仿佛看到中国经济的“新质生产力引擎”已全面启动,正自信地朝着“新新向荣”的未来加速前行。

(本报记者 高志民)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