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饥饿”不容忽视

2025年03月07日 08:50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早上一杯奶茶、中午点个外卖、晚上来顿烧烤,这是当下不少人的日常。看起来有菜有肉,吃饱喝足,但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晓燕眼中,“吃得饱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吃得对,要关注‘隐性饥饿’,注重均衡饮食。”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什么是“隐性饥饿”?

会议间隙,赵晓燕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隐性饥饿’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由于营养不均衡或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身体会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深层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是部分人群对营养的认知不足,忽视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这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赵晓燕在实际工作中调研发现,现代饮食中精白米面占比过高,导致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流失。同时,高热量低营养密度的食品如快餐和加工食品过度摄入,这些食品往往高糖、高脂、高盐,但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会让老年人蛋白质摄入不足。

“隐性饥饿”是导致我国一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增多的重要原因。无疑,调整优化膳食结构减少“隐性饥饿”,应对慢病高发的任务迫在眉睫。赵晓燕认为,对于个人来说,需把握“多样化、少加工、重搭配”原则。

“比如主食多样化,用1/3的全谷物或杂豆替换精米白面,鼓励全谷物食品,深色蔬菜要占餐盘一半;食材要新鲜,简单烹饪,蒸、快炒最佳。”赵晓燕表示,“水果和蔬菜通常具有高营养素密度,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活性物质。”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发布的《常见水果营养充足率与营养素密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奇异果、柠檬等均属高营养素密度水果。但我国水果的消费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赵晓燕还认为,营造良好的社会健康饮食氛围必不可少,“首先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人群要实施区域差异化干预策略。大城市重点控制外食与加工食品盐糖含量,推广‘健康餐厅认证’,如餐厅菜品标注盐含量和热量。中西部农村探索扩大‘营养包’覆盖至学龄儿童;其次要通过科技赋能推动食品产业转型。”赵晓燕建议说。(记者 王菡娟)

编辑:郝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