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文学与影视携手碰撞出的一系列精品好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精神食粮。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网络文创研究院院长蒋胜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由来已久。文学作品影视化的过程是艺术再创造,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赋能了文学作品传播。”
今年全国两会,蒋胜男关注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与传播。当下,文学作品影视化蔚然成风,她认为这让作为原著的文学作品被更多人看见。“虽然改编会受到文艺工作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但只要原始的文本作品还在,文学作品的本真含义终究会被更多人看到。”蒋胜男说。她同时认为,文学作品影视化也折射了文艺工作者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艺市场变化,对自身做出的调适。
“以编剧行业为例,优秀的原创剧本需要长时间打磨,有些还会面临署名权、抄袭等问题。因此,原创编剧的成长速度稍显落后。优秀的文学作品经过市场的检验,已形成固定IP,对其进行影视化改编风险更加可控。”蒋胜男说,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编剧改变原有的创作模式,通过转型文学创作,先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IP,再进行作品影视化呈现。“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短期来看,原创剧本似乎变少了,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编剧行业的成熟度和编剧创作的成功率。”
文艺创作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工作者应当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打磨作品、多出精品。当下,为了追求流量,部分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出现“魔改”等乱象,蒋胜男表示:“改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原著,和原著保持一致。如果达不到这一目标,也要尽量符合原著。”以历史题材的影视改编为例,蒋胜男认为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人物,下功夫做好调查研究是最基本的功课。“没了这样的苦功,呈现的内容就会与历史南辕北辙,成品的口碑也会事与愿违。”谈及历史题材改编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蒋胜男直言:“草率地对待历史、生搬硬套时髦元素,本质就是一种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