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自家门口安享“老有所养”的幸福生活,是很多老年人最朴实也是最温暖的期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覆盖面”,不仅回应了老年人对“老有颐养”的美好憧憬,也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小组讨论现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讨论刚一开始,王平委员的话语掷地有声:“老年人需要的是什么?是生活支持、医疗健康、精神关爱和权益保障,更是对生命尊严与生命质量的追求。”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与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步行可达的日间照料中心、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定期组织的文娱活动,都能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以社区养老食堂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莫荣委员结合调研中所见所得,建议构建“社区食堂﹢多功能老年助餐”的模式,将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有机结合,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具有特色且方便有效的社区食堂服务模式。
“人才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支撑。”张晓敏委员认为,可以积极推动专业养老机构联合社区物业等组织,为居家高龄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顾提供支持,探索开发提升家庭照护能力的专业课程培训和教育资源,涵盖居家照顾者的一般技能,如辅具选择、药物使用和情感支持等常见需求,全面提升家庭照护者的能力,发挥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
“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人形家政服务机器人,未来可以提供照顾、陪伴、行动辅助等服务。”孙力斌委员描述了智慧养老的美好场景。他建议,积极投入研发“人工智能﹢养老”模式,将数字化社区养老平台纳入到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中,让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社区养老生活发展。
养老服务需兼顾普惠与精准,这是委员们的共识。刘启芳委员直言,农村的高龄老人是乡村振兴的底线群体,也是最柔软的短板,需要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应当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社会组织与乡镇卫生院共建流动护理站,为老人提供上门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刘启芳委员举例说,“比如每晚由社工带领村民志愿者巡查独居老人住所,重点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用电用火是否安全,有没有突发疾病等,政府可按服务量给予相应补贴;另一方面,可以由社会组织牵头前置高龄老人危机干预,建立重点老人生活情况巡检帮助体系和各级医院联动送诊机制。”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讨论中,这句话被多次提及。养老服务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正如王平委员所强调的,未来的养老不应局限于生存保障,而应迈向生命价值的升华——让老年人感受到尊重与归属,真正实现高质量的“老有所养”。
(记者 王慧文 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