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一集、上百集一部,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推进,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铺垫少、反转多、剧情紧凑、题材多元……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以下简称“微短剧”)因时间短、节奏快、情绪价值高等突出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喜爱。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喜爱这一传播形式的“剧粉”希望,能够在微短剧中看到更高制作质量、更深文化底蕴和更为饱满的正能量好剧。
如何满足新诉求,这是微短剧打造“升级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持证上岗”,给好剧留出好赛道
近年来,微短剧蓬勃发展势头令人关注。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超越内地电影票房,小屏市场超越大银幕这一不争的事实提示我们要充分关注与引导,扶持这一行业稳健发展。
2024年,各大平台上线微短剧3万多部,横店、西安、郑州等地的微短剧制作方全年不间断开机,承接了大量从传统影视转型的从业者以及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这一行业发展直接、间接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2025年就业人数将随市场规模继续增长。旺盛的招聘需求,带动导演、编剧等岗位平均月薪过万,部分岗位收入超过2万元,实现高质量就业。
当微短剧行业走上精品化成长路线,来自监管侧的引导和推动也及时地为其“保驾护航”。
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白名单”等制度,规范微短剧传播秩序,确保播出安全。
谈及《通知》的印发背景,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好地推动这一新兴网络文艺形态繁荣健康发展。
鉴于微短剧在爆发式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导向存在偏差、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通知》也提出了推动微短剧科学化管理的路径,要求根据微短剧行业实际,按“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其他微短剧”分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以差异化、精准化管理优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网络视听平台、小程序、投流方等播出或引流、推送的所有微短剧,均须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完成相应上线报备登记程序。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推优扶持、“持证上岗”,让好剧有了更大的舞台,无疑是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质升量恒,用独特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微短剧在健康有序发展过程中,渐成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精品化过程,也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目标和趋势。
“微短剧以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为源头和雏形,但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完成了不同地区的本土化,更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微短剧‘出海’,实现了中国文化、中国模式的全球性传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他建议,要进一步为微短剧出海提供更多便利和政策支持,拓宽海外传播渠道,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微短剧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广电总局持续的政策指导下,蓬勃发展的微短剧涌现出了一批格调高雅的文艺作品,如红果短剧、央视频、国家图书馆联合出品的聚焦古籍修复和文物保护的《重回永乐大典》,如展示皮影戏、相声、川剧变脸等非遗文化的《锦衣巷》,抖音和周星驰联合推出的《金猪玉叶》,极大地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谈及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亚太传播中心原总编辑王众一说。
以《重回永乐大典》为例,该剧是由红果短剧发起,央视频、国家图书馆联合出品的一部以古籍修复为主题的精品微短剧,主要讲述了古籍修复师邵白与“书灵”元鉴共同修复《永乐大典》的传奇故事,希望透过古籍背后的故事与历史的温度,让观众理解古籍修复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保护文物,更在于传承文化和历史记忆。
打造微短剧“升级版”,产业链要先升级
提升精品爆款占比,非一夕之功。有行业观察者提出,微短剧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内容良莠不齐,中小制作机构经验不足,精品爆款占比仍然较低。
为推进微短剧这一新生事物稳健发展,王众一建议,着力加强版权保护,完善微短剧版权法律法规,明确版权归属,并由管理部门、制作方、平台建立联合机制,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建立快速维权通道,构建快速侵权盗版举报通道,简化维权流程,以保障相关方权益及创作积极性。具体可以考虑由平台对盗版内容打标签,主管部门处罚盗版制作方、出品方,建立“污点记录”制度。同时推动平台内容自审,拉齐行业审核标准,落实分类分级管理制度。还可考虑在传统影视奖项中适当引入微短剧评奖单元,肯定优质短剧;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培训短剧从业者技能的相关专业课程。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看来,微短剧要走向精品化、高质量,优质内容是关键:“在探索微短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新路径时,要坚持在内容、主题上形成优势。创作者扎根生活,勇于尝试那些能够突破传统框架、富有创新精神的表达方式,追求一种既灵动自如、充满生活气息,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编创、表演风格,从而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阎晶明表示,目前微短剧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须从创作、评价、推广等多个维度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支持与引导,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范宗钗看来,微短剧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它顺应了当下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于碎片化娱乐内容的需求,更以灵活多样的叙事方式和新颖独特的创意内容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谈及行业未来发展,范宗钗表示,要注重政策扶持和导向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通过营造天朗气清的生态环境,促进微短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看来,微短剧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系统性挑战。安庭建议:建立分级创作体系,区分“流量型快消内容”与“精品型文化内容”,对于后者,建议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俗等文化要素进行现代转译;让产业生态助力协同优化,推动形成“创作—传播—衍生”的闭环价值链,头部平台开放用户行为数据中台,使制作方能够实时获取地域化、圈层化的消费偏好图谱;建议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短剧工业化生产基地,通过标准化流程管控与模块化生产体系,提升优质内容产出。
(记者 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