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前,朋友的孩子特地嘱咐我,一定要在会上提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3月8日下午,在分组讨论现场,江西飞行学院院长龙国英委员讲起了故事。
“这个孩子在读初中,曾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他告诉我身边有不少同学受心理疾病困扰。”龙国英表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
话音刚落,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沈蓓莉委员接着说:“我去年多次参加全国政协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和座谈活动,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早发现、早干预非常重要。”沈蓓莉表示,家长是影响孩子心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低龄儿童影响最大、时间最长,“因此,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我们调研组年初所做的网络调查显示,仅30%的公众能正确识别抑郁症症状,超过60%的家长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归咎于‘意志薄弱’或‘青春期叛逆’。”龙国英表示,部分家长因缺乏常识,将孩子的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视为“性格问题”,或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虚假证明,掩盖真实病情。同时,目前学校或社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碎片化宣传层面,缺乏系统化、分层次的普及体系,难以扭转社会大众根深蒂固的偏见。
龙国英表示:“在政策的加持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基层专业人员匮乏,服务能力薄弱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场关于如何呵护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建议构建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强化社会认知。”
“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面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建议相关社会组织在农村地区设立关爱之家、热线电话等。”
“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分数,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贴心’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
“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长期问题。建议大家把各自省份的情况都汇总起来,形成一份全面、翔实、科学的报告。这,就是界别的力量。”夏杰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