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出题高校答题 着眼需求谋创新

2025年03月10日 09:5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310095206496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信思金

连线对话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彭湃

彭湃:信委员好,请您向我们分享您在联组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的感受。

信思金:总书记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对教育的各个领域发展情况都了如指掌。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殷切嘱托,让我受益匪浅。

彭湃:谢谢您的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强调,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在您看来研究型大学应该如何发挥这种支撑作用?

信思金: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其聚集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应该说不管是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还是在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是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在我看来,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首先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再者,要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创新要着眼于产业需求,要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来抓。研究型大学也必须在这些方面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彭湃:这次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您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高背后的实质性原因是什么?有哪些阻碍因素让它转化不成或者是难以转化?

信思金:这个问题涉及面比较广。从高校自身来说,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评价指挥棒的问题;二是高校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国家层面对高校的评价,包括“双一流”建设评价、学科评估等虽然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但整体的权重和可操作性仍然不足。高校内部的评价,包括职称评审、绩效评价、人才引进,考虑更多的还是论文、获奖,对成果应用的重视还是不够。很多重大项目结题的评审对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的要求落得不实。科研人员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转化的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扭转。

彭湃:一些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设立了教授的校企旋转门制度,每周固定时间从事社会服务的制度等。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校企双栖的教授。这些制度能保证研究和市场更紧密结合。您认为应该怎样去建立符合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宗旨的制度,来实现更好的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

信思金:过去的高校教师由于学工学农等要求,很多都是在企业里经过很长时间的实习锻炼或工作。而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象牙塔到象牙塔,对工程实践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在人才引进和招聘过程中,应进一步打破高校和企业双向流动的壁垒,考虑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学校内部也可以探索设立产业特聘教授。从制度构建方面,可以让工科教师在保留编制的状态下深入企业开展弹性实践工作;要优化培训教育教学方法,引领教师到企业实训等方式增强对工程实践的深入了解。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50%左右的教师要参加企业实训。未来,我们也会在深入推进“产业出题、高校答题”,增强研究针对性,将学术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