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2025年中国经济“新”意满满

2025年03月13日 09:39  |  作者: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 王彤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产业链重构深化、国内结构性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全国两会就“全方位扩大内需”命题,提出“提振消费、提升投资效益”的双轮驱动策略,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治理逻辑从短期刺激向系统性优化的战略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通篇突出一个“新”字,聚焦开拓发展新空间、创新经济新形态、激发内生新动力、创造未来新生活。

“新”字当头,以内需筑基、用科创塑魂、凭改革固本、为民生铸鼎,中国经济正以系统性的战略重构,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开辟发展新境界。

开拓发展新空间:内需的系统性重构与空间延展

扩大内需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久之策,“全方位”更展现出在扩内需的过程中要“综合施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首先是消费扩容与升级并举,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当前,中国消费结构已显现深刻变化。一方面,服务消费、银发经济、智能家居亮点频出,消费升级浪潮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城乡消费差距持续缩小,消费普惠性持续增强。2025年,政策将聚焦三大方向精准发力,包括场景创新驱动消费裂变、收入分配改革的深水区突破和社会保障网的韧性增强等。

其次是投资提质与空间拓展协同并进,构建高质量发展底盘。在投资领域,政策重心从“量”转向“质”,强调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利出于一孔”。2025年,重点投资三大主战场:一是新基建战略的乘数效应释放:围绕算力网络、智能电网、低空经济等,形成“政府+社会资本”联合投入机制。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工程已吸引华为、阿里等企业投入超800亿元;成渝地区低空经济走廊建设2000亿元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管理等产业集群。二是产业焕新工程的梯度深入:实施制造业“三品战略”;在长三角、珠三角建设20个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三是民生补短板的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从“拆改留”转向“微更新+功能再造”,全国老旧厂房改造投资超5000亿元;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提速,年减少农产品损耗约1200万吨。

创新经济新形态: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崛起与生态重构

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已按下发展“加速键”,正推动中国智造产业链在价值、空间、效率等维度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一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锻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颠覆性技术重构产业底层逻辑,通过技术突破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产业效率、形态与价值的全面跃升,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

未来产业进行精准卡位:生物制造领域,深圳光明科学城已建成全球最大合成生物研究基础设施;量子科技方面,合肥量子信息实验室实现512公里光纤量子通信。

科技创新实现关键突破:DeepSeek惊艳全球,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标杆性创新力量,其技术应用与生态构建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深度求索和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杭州科技六小龙,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深化、科研技术加快落地的生动写照。

人工智能开展纵深渗透:医疗领域,北京协和医院联合科大讯飞开发的AI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97%的常见病、2000种罕见病,误诊率降至0.3%;制造业中,三一重工“灯塔工厂”通过AI视觉检测,使产品缺陷率从3‰降至0.5‰。

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耦合的范式革命。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重要驱动力量。

制造业范式的生态重构:海尔卡奥斯平台赋能3.8万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平均生产效率提升35%;宁波“supET”平台通过工业APP商店模式,降低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60%。

平台经济的价值重估:美团“即时零售”模式连接60万商户,骑手日均配送单量突破6000万;拼多多“农地云拼”系统带动1600万农户增收,助农销售额年均增长45%。

激发内生新动力:改革开放的纵深突破与制度创新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更好发挥制度型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相互促进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对外,我们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自贸试验区3.0版升级:海南自贸港扩展“零关税清单”,离岛免税年销售额突破1200亿元;上海临港新片区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微软、特斯拉已建立区域数据中心。

“一带一路”开启新维度: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陆海新通道覆盖113个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137个国家提供服务,海外地基增强站超200个。

对内,我们以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攻坚突破。

土地要素活化:成都郫都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自然资源部计划2025年在全国推广浙江“点状供地”模式,破解乡村振兴用地难题。

资本要素优化: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硬科技专项贷”;科创板设立五年,IPO融资超6000亿元,培育出125家专精特新企业。

数据要素破冰: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数据产品过千,深圳探索数据资产入表试点;财政部正制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暂行规定》,2025年数据交易市场规模或突破5000亿元。

创造未来新生活:民生福祉的普惠共享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头等大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追求。

一是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的共富实践。通过个税改革、财产性收入渠道拓宽,力争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5.5%。浙江推行“共富工坊”模式,已带动26万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二是开展全周期养老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北京“喘息服务”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每年28天免费照护,上海“时间银行”存储志愿服务时长超200万小时;泰康“养老社区+保险支付”模式覆盖40个城市,入住率达92%。

三是通过技术赋能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量产成本降至0.4元/Wh,推动电动汽车售价下探至8万元区间;国家能源局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农村户用光伏年发电量相当于三峡电站的1.5倍,年减碳量相当于再造1.5个塞罕坝林场。

2025年的中国经济,恰如破茧之蝶,在传统动能转换与新质生产力崛起的共振中实现跃迁,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新生。这场变革不仅是GDP的量级提升,更是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外需依赖转向内需主导,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效率动态平衡。在这幅宏大的经济图景中,每一个政策创新都在重塑经营主体的行为逻辑,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拓展人类生活的可能性边界。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