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资讯

以执行之力兑现“真金白银”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25年03月13日 16:25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执行工作是一项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执法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工作。3月10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杭平,围绕“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及时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在线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黄文俊介绍,2024年,全国法院申请执行案件下降6.3%;执行完毕率40.13%,增长5.13个百分点,执行到位率54.29%,上升8.1个百分点;全年执行到位金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3.5%,相当于GDP的1.73%。

立审执一体化机制,指的是通过加强人民法院内部立案、审判、执行等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打通堵点,凝聚人民法院内部工作合力,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黄文俊表示,之所以推进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建设,是因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首先就要从人民法院内部做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着眼做实矛盾纠纷执前化解,遏制执行案件快速增长的势头。通过这些措施,申请执行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强化保全措施应用,强化审判部门风险提示和督促履行裁判义务,通过多措并举,多链条联动,执行案件出现回调拐点。

陈杭平表示,执行工作的一大特点是系统性。不仅执行办案过程中涉及通知履行、查封、评估、拍卖、价款分配及支付等不同环节,而且执行办案的质量、效率还与立案、审判存在密切联系。比如,诉前或诉讼中是否及时有效地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往往对执行到位率产生重大影响。再比如,裁判文书的主文不够清楚明确,判决被告履行的义务缺乏可执行性,就会严重影响执行工作的有效展开。因此,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除了强化执行工作的环环相扣、交叉执行,执行机关的分工协作、协调统一,法院内立审执的一体化机制建设至关重要。

在交叉执行工作方面,黄文俊介绍,最高法推进交叉执行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面有重大影响的难案、积案、骨头案,通过制度创新,向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说不,铲除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滋生的土壤,推动了执行效率、效能的提升。2024年全国法院交叉执行26.4万件案件,实质化解13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387.7亿元。

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黄文俊介绍,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强化联合惩戒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截至2025年2月,累计有1627.05万被执行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觉主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陈杭平也说,“目前社会诚信体系及债务履行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保持高压态势,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和加强执法力度,尽可能压缩失信行为的空间,对于提高执行到位率、执行效率十分必要。”

强制执行必须保持应有的谦抑性和审慎性,必须在全方位监督下规范运行。黄文俊介绍,人民法院坚持分级分类原则,推行失信惩戒宽限期、单次解禁等制度,坚持惩戒失信与褒奖诚信并重,通过“活封活扣”等善意文明执行举措,助力“诚实而不幸”的被执行人重获新生。陈杭平表示,执行工作并不是单向度的,在坚持强制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各方主体乃至国家、社会整体的利益。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是中国执行工作的制度优势。(记者 徐艳红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