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宁夏政协委员关注——
如何让集体经济“破茧成蝶”?“老油坊营业额18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22万元,股东分红6.8万元。”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通贵村老油坊迎来首次分红,村里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68岁的村民股东赵玉祥告诉记者,通贵村利用原有老村部闲置的4间营业房,在后院打造了占地面积410平方米的通贵村老油坊,通过传统工艺、古法压榨,每日可产出1200斤品质天然的胡麻油,集体经济获得成功。
近年来,宁夏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重点在产品价值提升、营销模式创新、品牌培育打造上下功夫。2024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7元,增长7%,增速居全国第8位,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但是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还存在人才、经费、政策等短板。如何进一步让集体经济“破茧成蝶”?多位自治区政协委员对此建言献策。
魏莉委员认为,发挥“头雁”带动作用是关键。“集体经济要发展,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她建议建立集体经营管理人员聘任管理制度,制定政策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就业人员投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宁夏大学等区内高校,支持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进行大专以上学历提升,积极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运营的实用型农村经济人才,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针对部分村在拓展产业、扩大规模、延长链条等方面缺少资金,制约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状,王静戟委员呼吁,建立财政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扶持一批发展基础好、产业后劲强、联农带农效果好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扩大经营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营收入,引领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
“手中无米,叫鸡不理”是目前宁夏多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真实写照。两位委员均表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个问题上,多渠道筹集经费非常重要,只有掌握“多方筹措、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靶向发力”的原则,才能做好村级集体经济这块“大蛋糕”。
(本报记者 范文杰)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