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5年第一期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5年第二期

“机械雅集”中的实在动势——观焦兴涛的《魂·韵》感言

2025年03月17日 13:41  |  作者:黄宗贤  |  来源:《画界》2025年3月第2期 分享到: 

在摒弃单向度的以新否旧的思维模式与创作模式的语境中,对于创作者而言,如何理解、激活、重塑传统,构成了其创作中的重要面向。“传统是始终在场的现实”已表达了焦兴涛对该问题的敏锐思考,也印证了艺术发展中的前图像之于再造图像的借鉴、挪移与修正、重构所存在意义与价值,彰显了“互文性”理论话语的质感。在焦兴涛看来,传统并非是逝去的符号或仪式,也非一种固定不变的图式,传统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当下,也重新建构着当下。在焦兴涛近年来创作的《魂·韵》中,以“写形摹状”的方式重新激活了传统,并赋予传统新的魅力,从而使传统与当下、历史与现实在可感的视觉样态中有了一种高度的藕合。

1-120-98

魂·韵之一(铜、钢、影像)2000年至2023年 /焦兴涛

无疑,焦兴涛“焊制的形象”系列,受到中国古典艺术形象的造型启发,然而他摒弃了精描摹写的方式,用写意的方式进行塑像。从材料上来看,该作品延续了1999年以来的“铁皮人物”系列作品的创作理念,采用废弃的工业材料(废铜废铁)焊接人物。在焦兴涛看来,这些具有前工业时代风格的金属能够更好地体现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与冲突。他尝试用金属本身的质性来呈现人类与文化之间的“间隙”,这些遗存的物料与传统人物形象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的对抗;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他十分强调对人物姿势与动作的捕捉,却采用去五官化的表达,通过凸显作为整体的身体图式来表达形象的不完全性;从写形的方式上来说,他延续了波普化的雕塑风格,通过片与片的缝合、块与块的焊接,强调间隙中生成的结构性空间。在此,人物以一种拼贴、分解的运动方式在时间中展开,在空间中重构。此种焊接方式将对美的传统冥想转换为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的碰撞。由此可见,“写形”既是对传统人物形象的借鉴与重塑,同时也将“写”的内涵扩展为一种画意的激活,用写意雕塑的形式打破了绘画与雕塑的界限,也在实体性的维度中彰显了具有超越性的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实现当代转化的可能性与宽广的空间 。

1-120-99

魂·韵之三(铜、钢、影像)2000年至2023年 /焦兴涛

如果说,瓦尔堡用图版的形式展示了人类宇宙的历史性关系,那么焦兴涛的《魂·韵》则以“机械雅集”的方式生动诠释了雕塑的实在动势。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人物有着统一的高度与大小、共享着同样的展示柱,它们以相似的视觉经验塑造了纪念碑样式的仪式感空间;然而,这些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物形象以独特的姿态彰显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通过对传统雅集形式的当代重构,拓展了雕塑的边界—这些人物或挥刀弄舞,或吹笛奏乐,它们经由一种文化蒙太奇的和谐交融,形成了一种时空的张力,在矩阵般的暗黑空间中赋予了传统文化以高度的后工业化体验。在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的重合中,焦兴涛瓦解了符号的现代性,也重构了工业的现代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焦兴涛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叙事模式的瓦解,拓展了雕塑的边界。正如罗莎琳·克劳斯所言,雕塑是无法分别放在抽离的空间里去讨论的,因为“任何空间组织中都隐含着时间经验的本质。”正如《魂·韵》所呈现的“机械雅集”一般,人文与工业的碰撞在文化的和合共生中得到了最佳体现。

1-120-100

魂·韵之二(铜、钢、影像)2000年至2023年 /焦兴涛

在这样一个感官化的雕塑剧场中,观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通过与每一个雕塑的转动来互动,进而体验形象的流动性与雕塑的实体性。在静与动、时间与空间、传统与当代高度弥合的剧场中,我们真切感受到雕塑所具有的实在动势:时间不仅具有了机械运动的形态,同时也成为空间的感知因素。在此意义上,观者通过雕塑的运动来描绘时间的形状,通过持续运动的错觉来体验空间的变化。黑格尔关于雕塑是“凝固的沉思”的判语似乎被修正。贾科梅蒂曾强调:“我希望观者可以在雕塑上坐着、走动,或是倚靠着它们。”在《魂·韵》中,雕塑作为一种静态物体的概念被打破,创作者通过对实体即时性的凸显,让动与静的交互在错综复杂的感受中被激活。在我看来,焦兴涛不再遵循一种表面造型的雕塑观念,而是通过强调雕塑中人物姿态的变化、图像文本间性的特质、形式语汇的转换、文化交融的可能,以区别于一种有着明晰故事架构的、具有中心情节的叙事框架—后者无疑是古典的,抑或是现代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总之,在传统与当代的两极,通过“机械雅集”激发的实在动势中,我们清晰感受到“雕塑是一种处于静态与动态交合点的媒介”这一观念。

1-120-101

魂·韵之四(铜、钢、影像)2000年至2023年 /焦兴涛

其实,现代以来,雕塑就以媒介、语言、形态和空间的开放性,彰显了超越传统架上艺术新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应有的探索与创新的品质。而焦兴涛的《魂·韵》,以理论思考与实践的方式,给予了艺术创作中传统的当代转换与创新发展最生动的诠释。

1-120-103

魂·韵之五(局部)(铜、钢、影像)2000年至2023年 /焦兴涛

1-120-102

焦兴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专家,“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主持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

雕塑《烈焰青春》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逐梦》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魂韵》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和平树》获得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蜕》获得中国雕塑学会公共艺术奖。《魂韵》参加第 69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出版专著《造像记》《场景雕塑》《雕塑边缘》《重庆雕塑 70 年》《新具象雕塑》等。2012 年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2013 年发起创立“明天雕塑奖”;2020 年创设“未来·星丛”奖。


责任编辑:张月霞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