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高新波: “政企社”协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公布,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如何多措并举形成促就业合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应届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我们明显感觉到,象牙塔与职场间的断崖愈发陡峭。”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坦言,在产业迭代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标尺已跃升至全新维度。
过去一年来,高新波在调研中发现,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行业需求分化明显,互联网、电子、通信等高科技行业需求旺盛,但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一些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需求量小,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
“当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齿轮咬合出现偏差,结构性错配矛盾正倒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突围。”在高新波看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除了提升学生自身“硬实力”外,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协同发力。
“希望有关部门把高校纳入就业补助基金的支持范围,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开展校园招聘等相关活动,加大财税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除此以外,高新波认为,要推动高校将职业规划教育前置,从拓宽求职渠道、提升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加强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等多个方面下功夫,着手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事实上,面对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情形,“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全力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高新波发现,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并不断拓展业务范围,通过设立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项目等形式,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他建议对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抵扣。具体来说,每吸纳1名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可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于吸纳毕业生人数较多且长期稳定就业的企业,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以鼓励企业扩大吸纳规模。
“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还要提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更好满足社会组织招聘需求。”为此,高新波表示,要做好职业引导和教育,丰富高校就业培训,扩大校园招聘,全面“疏通”学生的求职压力。
“这种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四方联动的就业生态构建,既缓解了短期就业压力,更能从根源上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话语间,高新波憧憬着用人单位的“毛细血管”与“人才活水”深度交融,不仅带来就业数字的跳动,更让青春逐梦不再“负重”、激荡出澎湃的浪花。(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