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发布会在京举行
遗嘱服务领域呈现新变化与新趋势
人民政协网3月24日电(记者 奚冬琪)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白皮书在对遗嘱数据进行多维度展示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遗嘱修改、遗嘱管理人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揭示了遗嘱服务领域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572141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57512份。立遗嘱人群数量已连续多年增长,百姓对订立遗嘱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另外,对比历年所统计的遗嘱人平均年龄,发现订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已连续12年降低,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7.71岁,遗嘱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速与家庭结构变迁,空巢、孤寡老人群体通过遗嘱规划财产的需求显著上升,很多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首次披露了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的数据。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为40176份,其中空巢老人占比高达60.28%,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主要集中地,这三地空巢老人遗嘱登记量占比超77%。值得关注的是,11.59%选择将财产留给孙辈等非法定继承人,反映出传统继承模式的突破。数据同时显示,在2024年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中,孤寡老人立遗嘱占比5.83%,人群同样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占比近85%)。71.59%的孤寡老人立遗嘱的主要原因是“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10.38%则为“简化手续”,另有9.78%选择捐赠公益机构,体现对非亲缘关系和社会公益的深度关切。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还对遗嘱管理人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华遗嘱库保管的遗嘱中有28057份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占比高达61.47%。其中,指定亲友为遗产管理人的仍为主流,占比为84.29%;但指定他人或机构为遗产管理人的较2023年度增长了2.91%,占比达到了15.71%。数据表明,立遗嘱人在财产传承中既依赖传统人际关系信任,也逐步接纳专业化分工。
“遗产管理人指定的数量攀升,反映市民对制度的理解从‘纸面条款’转向‘实际应用’。”中华遗嘱库创办人
此外,发布会上还公布了2024年涉及遗产继承的“十大典型案例”,涵盖孤寡老人遗产继承、虚拟财产继承、遗产管理人服务、遗产捐赠等多个维度与层面,显示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和家庭结构多元化,遗嘱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需求将持续攀升。
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旨在面向全社会推广遗嘱理念,促使社会公众重视遗嘱在家庭建设、和谐家风和弘扬孝道中的独特作用。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贴近民生、服务百姓,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已累计服务57.2万人次、登记保管35.7万余份遗嘱。从2018年开始,中华遗嘱库通过大数据方式,深入分析遗嘱案例和遗嘱服务的现状、趋势及社会公众的认知变化,每年编制白皮书并向社会公布,为遗嘱领域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推动了社会公众对遗嘱理念的认知转变。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