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数字赋能基层协商民主:机遇、挑战与对策

2025年03月25日 18:37  |  作者:高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基层协商民主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正重塑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着社会治理模式,为基层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数字技术与基层协商民主工作的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基层协商民主效能的提升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数字赋能基层协商民主的机遇。数字技术为基层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带来新的契机。一是,数字技术拓展参与渠道,提升协商便捷性。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更多群众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参与政府意见征集、网络议事提供了快速高效的线上通道,提升了基层协商民主的时效性。二是,数字技术丰富协商形式,增强协商参与度。数字技术为基层协商提供了网络直播、视频会议、在线讨论等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方便不同群体表达意见,增强了基层协商工作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三是,数字技术促进信息共享,提升决策科学性。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准确分析和即时共享,为基层协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撑,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四是,数字技术强化监督评估,保障协商实效性。数字技术可以对基层协商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留痕,方便群众监督和评估协商结果,有助于促进群众参与协商的积极性和信任度。

数字赋能基层协商民主的挑战。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协商民主工作也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数字技术遭遇鸿沟问题。数字技术的普及存在年龄、地域等差异,由于部分老年人群体以及边远落后的农村居民缺乏数字素养和技术设备,难以熟练使用数字技术参与基层协商,影响基层协商民主的群体全面性。二是,数字技术带来信息茧房效应。数字技术的算法推荐、用户行为、平台设计和社交网络等因素会使用户局限于特定信息范围,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影响民众理性参与基层协商。三是,数字技术存在信息虚假隐患。基层协商涉及大量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协商工作可能面临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让群众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参与基层协商或者不敢表达真实观点。四是,数字技术导致技术依赖风险。数字技术的便捷性可能会让基层工作者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带来形式化参与,削弱传统协商方式的价值,影响协商效果。

数字赋能基层协商民主的对策。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时代,基层工作者要充分迎接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水平提升,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首先,提升数字素养,弥合数字鸿沟。针对基层干部和老年、农村等特殊群体开展不同层次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和参与能力,确保广大群众通过数字技术广泛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工作者熟练使用数字技术开展协商民主。其次,优化平台设计,打破信息茧房。将民主协商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社交媒体等现有资源对接整合,实现平台功能互补;设计更加开放包容、支持多终端访问的基层协商平台,方便不同群体、多种观点理性表达,促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多元交流。第三,加强网络监管,保障信息安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以隐私安全为前提开放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社会参与和监督,提升基层协商的安全质量。第四,线上线下结合,提升协商实效。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方式有机结合融入基层协商民主工作,以数字技术拓展基层协商的平台和途径,利用大数据高效收集分析民意,了解民众需求和关注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政策效果,提供决策参考。以传统线下基层协商方式增强协商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实现有温度、有深度的基层协商民主。总之,基层协商民主需要多主体多途径同向发力推动其实现现代化。

(作者:高瑛 兰州理工大学 副教授)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