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为少年儿童成长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

2025年03月27日 10:32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您提出将慈善文化内容正式列入中小学课本,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孙达:我一直怀揣着一个心愿,那就是将慈善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小学的教材之中。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多年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加上广泛深入的调研,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慈善文化在中小学生的品格塑造与道德涵养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慈善教育可以启迪心智、激发活力,凝聚正能量,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好的意志品质。少年儿童的素质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全面推进慈善文化养成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但即便是在当前较为成熟且取得显著成效的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实施范围内,也仅在200余个市(地、州、县)的1万余所中小学开展了相关活动。

这一数据反映出,慈善文化在校园中的普及与推广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机关、教育部门、学校和慈善组织等共同发力,让慈善文化真正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教案、进课件、进心灵,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课程内容,让慈善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厚植人文底蕴。

记者: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您如何看待慈善事业在推动少年儿童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孙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导向”理念,深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与愿望,全景式描绘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的美好蓝图。

报告对慈善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肯定,我现场聆听深感振奋、备受鼓舞。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些关乎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推动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少年儿童成长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任务,更与慈善事业的初心使命紧密相连。

立足慈善本职,我们致力于为欠发达地区少年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困境。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机会,让每一棵幼苗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同时,我们以慈善教育为纽带,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爱与责任的种子,引导他们从感受社会关爱到学会关心他人,从关注社会到积极回报社会,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成为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栋梁之材。

改善教育资源、守护身心健康、传递温暖关爱……慈善的力量,不仅为少年儿童的当下点燃希望之火,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阳光下绽放光彩,更为他们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卷。这份爱与责任,不仅滋养着孩子们的成长,也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记者:您认为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慈善事业有哪些潜在的机遇与空间?

孙达:聚焦少年儿童成长,我认为慈善事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广阔空间集中体现在筹募与项目两大板块。通过创新筹募方式和精准项目设计,我们可以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让慈善的力量真正转化为改变未来的切实行动。

诸如以慈善之力均衡教育资源‌,让优质资源由城市向乡镇乡村以及欠发达地区倾斜,满足少年儿童的发展所需;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卫生保障,资助少年儿童健康检查和疾病医疗,确保他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少年儿童积极应对现实压力和情绪问题,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储备战胜困难的方法。

曾几何时,慈善对少年儿童的关注多聚焦于物质层面的救助。而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人文关怀的深化,慈善事业正经历着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保障、社会服务、精神关爱”三位一体的转型升级。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慈善理念的与时俱进,更为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其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中发挥出更加深远的作用。

多年来,中华慈善总会持续实施与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相关的慈善项目,开展多种慈善活动,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也为实践探索慈善助力少年儿童成长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了大健康工作委员会,其中的业务范围包括开展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及援助工作,以慈善的阳光雨露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创造并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在您看来,还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更有效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孙达:不久前,民政部部长陆治原撰文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民政工作与慈善公益事业也正在发生“四个转变”。即从保障服务特定群体向保障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从以物质保障为主逐步向兼顾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资源逐步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法治化、标准化、数智化等方式转变。

为全面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助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建议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慈善支持体系。

在政策层面,推动慈善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为社会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在实践层面,创新“互联网﹢公益”等多元化筹募模式,设计精准化公益项目,重点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平等核心需求;在组织建设层面,提升慈善机构专业化能力,深化政企社校协同合作,完善从业者职业发展通道,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在文化建设层面,建议将慈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少年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在激励机制层面,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慈善表彰体系,支持高校开设慈善公益专业,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过以上多维度、立体化的举措,构建全社会协同发力的新格局,为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记者:对于慈善事业支持和帮助少年儿童,您怀有怎样的期望与愿景?

孙达:用心、用力、用情地去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实实在在地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够不断提升民生保障的水平,也才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少年善则国家善,少年强则国家强。我希望慈善事业能够给予少年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以更大的物质帮扶与精神关爱,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成长引导与服务,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喜怒哀乐,‌构筑更为厚实的资源平台与广阔发展空间‌,激励他们追逐梦想、成就未来。(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