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

五位院士三亚谈:

为世界气候治疗和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2025年04月03日 14:4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月28日,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在三亚保利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博览会以“融合创新 共谋发展——聚力打造康养产业新生态”为主题, 聚焦“气候治疗和气候康养产业合作”“食品营养健康”“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医药大健康企业跨境出海”等议题,汇聚众多行业嘉宾,特邀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继承人以及知名专家学者等出席,共谋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博览会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海南省气候治疗和康养协会主办,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农工民主党海南省委员会支持,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在主题演讲环节,五位院士专家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气候治疗和康养产业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秦大河院士、黄建平院士:

全球协同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就“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发表主题演讲。秦大河院士首先厘清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现象,而气候是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平均,通常以周、月、年甚至百年为时间尺度。气候变化既包含自然因素(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变化),也受到人类活动(如温室气体排放)的显著影响。当前的气候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核心机构。自1988年成立以来,IPCC每隔5至6年发布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国际社会提供科学依据。截至目前,IPCC已完成六次评估报告,第七次评估正在进行中。秦大河提到,IPCC的报告基于全球科学家的共识,经过严格的文献审查和逐字审议程序,确保科学性和透明性。这些报告不仅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提供了科学基础,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秦大河院士通过讲述观测事实和临界点表明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并通过数据和图表展示了气候变化范围广、速度大、强度大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突破自然系统的临界点,呈现不可逆特征:全球气温较工业前上升1.1℃,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20ppm,北极海冰消融、冰川退缩及冻土解冻等现象加剧,可能释放古老病毒并破坏生态平衡。社会层面,水资源短缺、粮食减产、健康风险上升及经济动荡等问题交织,全球约30亿人生活在气候脆弱区,复合型灾害如热浪与干旱叠加,进一步威胁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秦院士警示,若放任高排放情景,本世纪末升温或达4.4℃,引发海平面骤升等灾难性后果,因此碳减排亟需提速,碳中和与碳达峰须从理念转化为刚性目标。

应对策略上,秦院士主张依托科技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气候监测精度与灾害预警能力,优化资源管理模型。他呼吁全球协同行动,强调科学认知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如中国通过生态修复增强碳汇功能,但需避免盲目依赖自然吸收而忽视主动减排。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关乎人类存续的文明挑战,唯有通过科学规划、技术赋能与国际合作,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转型。

2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以“气候危机的健康风险”为主题发表演讲。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自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1.1℃,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全球正进入危险的‘沸腾时代’”。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正重塑全球公共卫生格局。研究显示,2024年香港遭遇史上最严重高温天气,热浪强度与持续时间较往年增加5倍,极端高温与空气污染叠加效应显著。香港中文大学统计表明,气温每上升1℃,死亡率增加1%。三亚等沿海城市同样面临高温、台风复合灾害威胁,城市热浪与台风暴雨交替作用,导致公共卫生应急难度倍增。

极端天气与传染病叠加效应正催生新型复合灾害,极端天气加剧虫媒传媒疾病、水传播疾病等的传播。黄建平院士展示的病毒分布热力图显示,登革热、疟疾等热带传染病的传播范围正在北扩,超过58%的全球传染病因气候变化而加剧,过去50年间温度每上升1℃,传染病发生率同步增长。复合灾害效应显现,以印度为例,2020年季风暴雨导致大规模聚集,直接造成新冠疫情传播率激增6倍;2022年全球高温期间,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反而使夏季传染病发病率逆势上扬。

黄建平院士强调,应构建高温预警系统、改善城市绿化与基础设施、提高公众意识等预防与应对策略。进一步确定不同类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传染病传播的具体影响机制,构建极端天气气候——传染病复合灾害的影响评估与应对体系。

王阶院士:

中医药为全球气候医学与康养产业提供中国方案

3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阶以“气候健康与中医药保健”为题,分享了他的“气候康养观”。即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融合中医经典理论、地域气候特征与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健康管理体系。其研究不仅深化了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更为全球气候医学与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王阶院士认为,中医养生需紧密结合气候规律。他系统梳理了中国历代气候变迁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例如:东汉至魏晋寒冷期催生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而明清温暖期则推动了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辨证,印证了气候变化对中医外感病理论演进的驱动作用。《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天干地支推演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为现代气候康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学的养生保健理念与现代康养实践具有高度契合性。王阶谈到,中医康养的核心方法可归纳为四条:一是“保精”,强调保养精力、避免过度消耗;二是“动行”,倡导适度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三是“服食”,不仅注重饮食,更提倡通过合理服用中草药等天然食材补充营养;四是“凝神”,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让心灵回归平静。

王阶院士倡导将养生融入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全周期。预防阶段通过证候要素分析识别体质偏颇,制定个性化调养方案;治疗阶段结合现代科技优化诊疗,如人工智能辅助冠心病证候诊断,方剂组分配伍研究提升精准性;康复阶段可以利用如三亚等康养胜地的气候优势,设计中西医结合的康复计划,形成“气候—医学—社会”协同的健康管理模式。

最后,王阶院士谈到三亚气候对疾病康养起到的积极作用。三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丰富的海洋、森林资源,为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等多种疾病的康养提供了天然优势。三亚康养的主要方式包括森林康养和海洋康养,许多北方患者在冬季前往三亚后,健康状况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在抵达三亚后病情好转三分之一。呼吸道疾病患者在三亚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因三亚的温暖气候受益,三亚的温暖气候有助于稳定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三亚的气候对骨关节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皮肤疾病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张伯礼院士:

中医药学进入康养领域是我们的品牌和优势

4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通过视频发表《中国式康养体系建设》的主题演讲。张伯礼院士认为,所谓中国式康养,除了一般康养的模式,更多体现的是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的体现主要是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进入康养领域构成了我们的品牌和优势。

在实践中,中国式康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式,比如说,顺应四季变化调整生活的方式。张伯礼院士提到,他曾经写过一本书《节气养生》,随着不同的节气,养生有不同的重点和方法,例如春季养肝,夏季清心,秋季润肺,冬季补肾。通过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等这些传统运动来锻炼身体,利用中医食疗药膳调理失衡的机能,借助中医的经络学说进行针灸、按摩、刮痧以及药浴等等。

作为一名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深知中医药在康养领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式康养体系的建设要以中国文化为中心,以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为基础,以中医学紧密融合为支撑,融合营养、运动、心理、社会等多学科共同发展,来构建中国式康养体系。中国式康养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未来应进一步发掘中医药的康养智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国式康养的创新发展。

张伯礼院士特别提到海南三亚的独特优势。三亚因独特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沙滩温泉等旅游和康养资源而享誉海内外,中医药是三亚康养产业的重要板块。近年来,由三亚市中医院发起建设的中医康养机构,已经为超过24万名游客提供了中医药康养服务,其中超6万名境外游客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去年在俄罗斯访问,很多俄罗斯的朋友津津乐道在三亚的旅游康养的体会。”

去年4月,三亚入选国家中医药传统创新发展实验区,也是海南唯一的入选的城市,该实验区是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工程,也是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举措。张伯礼院士希望三亚市不断探索创新“中医药+大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以热带雨林生态区为基础开发康养产品,推动中医药服务与旅游、数字经济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集中医药诊疗、养生保健、康复理疗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区,让游客在领略海南热带风光的同时,体验中医药康养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中国式康养体系建设提供生动的实践场景和成功经验。

张伯礼院士建议,“康养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密切联系国情,适应各个层次人口的变化特点,来安排康养的模式;二是在康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比如发挥海南特别是三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出三亚品牌;三是科技支撑,三亚康养基地建设要突出科技含量。”

张伯礼最后说,中国式康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面临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要打造一种新的康养模式,海南三亚康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示范。希望大家借助这次盛会所搭建的平台,为中国式康养体系的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世界康养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励建安院士:

以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

5

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亚洲与大洋洲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励建安

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亚洲与大洋洲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励建安围绕“大健康产业与银发经济”主题发表演讲,深入探讨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应对策略。

励建安院士提出,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30%。这一趋势带来了四大挑战:劳动人口减少、医疗负担增加、社会问题凸显以及经济压力增大。他强调,很多老年人并非因时间流逝而衰老,而是因理想的毁灭失去活力。因此,延长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至关重要。

针对劳动人口减少问题,励建安院士说,全球范围内退休年龄正在延长,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秘鲁等非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已达到70岁。他呼吁中国重新审视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人生价值。

在医疗负担方面,励建安院士认为,衰老带来的生理功能衰退和慢性疾病增加是主要问题。他提到,要积极对待衰老的过程,通过合理运动、饮食和心态管理延缓衰老进程。励建安院士以自身为例,分享了通过运动改善健康的经验:从64岁开始坚持锻炼,成功逆转重度脂肪肝、高血脂等问题,并在70岁高龄完成青海湖5天5个全程马拉松、戈壁121公里挑战赛等极限运动。

银发经济和大健康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根据《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大健康产业将占GDP的20%,成为继工业、农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励建安院士特别提到,海南等地的养老住宅存量可转化为适老化智慧住宅,推动“居家式机构养老”模式发展。此外,他还强调了数字化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数字化健康画像(DHP)”,实现远程健康监测,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如血糖、血氧、体温),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实现精准健康管理,推动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

“老年人的特点是时间自由,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实现了财富自由,老年文体康旅活动应该成为我们将来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方面,所有的好地方都适合做文化体育康复和旅游。”励建安院士讲到,如今,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康旅活动日益丰富,包括陆上运动(如越野和徒步、步行和慢跑、骑车、游泳、广场舞)、海上运动(如帆船、帆板、海钓)以及红色旅游、人文旅游、自然旅游等。这些活动不仅激活了老年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还通过缩短被照护的病态寿命,优化了医疗保障费用的使用。

6

励建安院士最后用一张PPT讲解生命的长度与健康的寿命。他说:“我希望大家理解这两条曲线,灰色的线是指现在的生命曲线,到了60岁退休苟延残喘活20年。黄色的这条线,纵坐标是我们的能力,在30岁之后让我们的能力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不要让我们的能力到60岁就下降,而是可以继续延缓,延缓到我们可以活到100岁,还可以跑到100岁,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健康寿命延长到尽可能长的长度。”励建安院士鼓励每个人都能用运动以及健康的饮食和心理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以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摄影:贾宁 汤炜

文字整理:毛立军 宋靖萱 张芸萱 王田雪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