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
气候也是疗愈资源!专家共议气候治疗,解锁康养产业发展新引擎
气候康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方向,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健康挑战的创新解决方案,更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
3月28日至30日,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在三亚保利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期间,举行了“气候治疗和气候康养产业合作”“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等多场平行论坛,来自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康养企业的领导和代表齐聚一堂,通过跨界交流,深入研讨,激荡思想火花,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3月28日下午,“气候治疗和气候康养产业合作”论坛举办第一场活动,邀请6位专家学者做主题发言,探讨气候治疗的科学实践与产业合作前景,助力海南打造全球康养新高地。论坛由海南省气候治疗和康养协会主办,海南省气象局、海南省地质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协办。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国家卫健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主任夏维波教授在演讲中围绕“晒太阳与健康”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多重影响及其科学利用方法。
夏维波提到,阳光不仅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源,更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从历史视角看,远古文明对太阳的崇拜体现了人类对光明的依赖,而现代科学进一步揭示了阳光中紫外线与红外线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刻作用。其中,紫外线B(UVB)通过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成为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关键——维生素D不仅帮助钙吸收,还与免疫调节、心血管健康、癌症预防及情绪改善密切相关。
夏维波通过历史案例说明,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儿童因缺乏日照导致的佝偻病大流行,最终因发现维生素D与阳光的关联而得以解决,这一发现也推动了强化食品与光疗技术的发展。然而,全球范围内维生素D缺乏问题依然严峻,中国人群平均水平仅18(ng/mL),远低于30的健康标准,北方地区、冬季及老年人群体尤为突出。
但同时,夏维波强调,阳光的益处与风险并存。适度晒太阳可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调节生物钟并降低抑郁风险,但过度暴露则可能导致皮肤老化、晒斑甚至皮肤癌。他提出科学晒太阳需综合考虑紫外线指数、地理位置与个人条件:例如三亚等高紫外线地区需缩短日晒时间并加强防护,而北方居民应抓住夏季正午时段适度暴露皮肤(如15%-35%体表面积)。防晒措施方面,建议选择UPF30以上的防晒服、定时补涂SPF防晒霜,并避免长时间暴晒。此外,皮肤类型、年龄差异也需纳入考量。
最后,夏维波呼吁现代人重视户外活动与阳光接触,平衡防护与受益,尤其针对学生、白领等室内久坐群体普遍存在的维生素D不足问题,提倡通过科学规划日晒时间与方式,将阳光转化为守护健康的自然良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原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赵霖教授以“寓医于食,二十四节气食疗养生”为题,通过视频连线方式演讲,系统阐述了中医食疗与传统节气文化深度融合的养生智慧。
赵霖首先强调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中医食疗根植于“食药同源”理论,主张通过饮食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结合节气变化与个体差异实现“未病先防”。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不仅指导农业生产,更成为食疗养生的时间框架,“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通过应季食材,如夏季苦味食物归心、冬季姜枣茶驱寒,帮助人体适应气候变迁。
赵霖援引古籍与历史案例阐明,食疗自古便是中华医学的核心实践。早在神农尝百草时期,先人就开始探索食物与药物的关系。《淮南子》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他一日之内遇七十毒,却也因此发现了许多食物的药用价值。唐代茶疗鼻祖所著的《本草适宜》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书,书中创立了本草茶疗理论。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已经有了饮食管理的专职人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类别,其中食医的任务就是根据季节与气候变化选择和搭配食物。古人云:“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这些俗语都体现了食疗的智慧。现代科学亦佐证了传统食疗的科学性,苦瓜中的植物胰岛素降糖机制、红薯抑制胆固醇的功能等都能体现食疗的科学价值,以及国际营养学界对“食物即药物”理念的认同。
赵霖表示,现代营养学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论,强调通过多种天然食物组成的食谱提供基本营养素的需要。中华民族的膳食与就餐平衡观也强调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注重食物的搭配和适量摄入。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我们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例如,芹菜汁有降压作用,苦瓜对糖尿病有降血糖疗效,红薯可以降胆固醇,茄子可以降甘油酸酯。这些食物在日常饮食中的应用,体现了营养免疫防病抗病的理念。
赵霖强调,在当今时代,我们应重视食疗养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养生智慧。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与饮食的关系,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顺应自然,保持健康。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将传统食疗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为健康生活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高级顾问、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童世庐教授的演讲以“气候治疗与康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系统探讨了气候与健康的双向关系,强调适宜气候环境在疾病预防与康养中的独特价值。
童世庐提到,气候变化既是全球健康威胁,亦是潜在疗愈资源——极端气象事件加剧慢性病与传染病负担,但特定气候条件,例如三亚温暖湿润、温差小、高负氧离子浓度等特点,可显著改善哮喘、银屑病等疾病症状,印证“气候治疗”的科学性。
通过历史案例与实证研究,童世庐梳理了气候治疗的发展脉络:从1879年瑞士达沃斯成为哮喘患者疗养胜地,到现代研究发现三亚高湿度、低温差环境对儿童哮喘的缓解作用,再到2024年银屑病患者经气候康养后抑郁指数与皮肤症状的显著改善,均表明气候治疗在调节身心状态、促进疾病康复中的实效性。
聚焦海南,童世庐深入剖析其作为气候康养胜地的天然优势: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凉冬暖,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7%,PM2.5浓度优于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超62%,负氧离子浓度远超人体健康需求阈值,加之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特色饮食,使其成为慢性病疗养与健康旅游的理想目的地。他援引数据指出,三亚全年优良天气数达365天,哮喘患者在此症状缓解显著,印证海南发展气候康养产业的巨大潜力。
面对未来,童世庐提出气候治疗需应对四大挑战:一是明确气候康养中心的多因素干预机制,需整合遗传、环境(如花粉、极端天气)等多维度风险管控;二是强化科学评价体系,主张通过随机对照试验与病例交叉设计提升研究严谨性,避免依赖单臂研究;三是推动专业化与规范化建设,强调需制定行业指南、加强医护协同,杜绝粗放式康养模式;四是促进跨学科合作,呼吁呼吸科、气象学、环境科学等多领域专家联合攻关,构建气候康养的综合研究框架。
机遇方面,他建议海南立足生态优势,优先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康养示范基地,通过高质量科研成果输出与国际会议交流,逐步打造全球性气候康养品牌。
童世庐最后总结,气候康养事业需以科学研究为根基,政府、医疗机构与科研单位协同推进,海南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政策支持,有望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气候治疗与康养发展,为慢性病防控与健康老龄化提供创新路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教授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气候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康养原理。
首先,王式功提出气象敏感性疾病的概念,指出这类疾病因天气和气候异常变化而诱发或加重,涵盖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强调通过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可预测疾病风险,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层面的《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及国际气候与健康宣言的签署,凸显了气候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王式功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与疾病数据,揭示了气候对健康的直接影响。例如,北方冬季冷效应显著增加呼吸系统疾病风险,而夏季低风险期则体现气候康养效应;华南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季风控制期风险高,夏季风期风险降低;西南地区冷效应风险高峰期较北方推迟,循环系统疾病则在季节转换期高发。此外,极端天气如高温热浪与寒潮分别通过热效应与冷效应威胁健康,全球数据显示冷效应导致的健康风险更为突出。
第三,王式功从生理机制与气候舒适度角度阐释康养原理。人体最适温度约为22-23摄氏度,该温度区间可降低基础代谢、能量消耗及慢性病发病率,研究数据表明中国272个城市的最低死亡风险温度阈值与此高度吻合。气候生态位理论进一步解释了人群因地域气候差异产生的健康效应差异,如北方人群冬季迁居海南可降低近50%的发病风险,而海南本地人因缺乏生态位差仍面临冬季风险。中医阴阳学说与气象变温的关联也被提及,如夏季阳盛期疾病风险低,冬季阴盛期风险升高。
最后,王式功强调海南作为气候趋利避寒的首选地,其无冬区特性、年均20余度的舒适温度、空气洁净及地理屏障作用,使其成为老年人与儿童康养的理想区域。海南气候舒适偏离度远低于北方,冬季舒适日数多,寒潮影响弱,天然优势显著。
通过多维度分析,王式功论证了气候对健康的深远影响,并倡导依据气候规律优化健康管理策略。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新教授的演讲聚焦于极端天气对脑血管病的显著影响,揭示了气候变化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密切关联。她基于长期研究指出,寒潮与热浪等极端气象事件通过加剧血压波动、增加血小板活性及炎症反应等机制,显著提升脑卒中风险。例如,天津地区的实证数据显示,日平均气温每降低1度,收缩压升高0.388毫米汞柱,且寒潮期缺血性脑卒中住院人数显著高于非寒潮期;热浪则通过失水、凝血因子增加等途径引发急性脑梗死。季节与地域差异同样关键,北方因冬季低温及春秋季剧烈温差导致脑卒中发病率“北高南低”,而寒露、霜降等温差较大的节气成为发病高峰期。李新进一步通过非洲加蓬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气象因素对高血压及脑卒中发病的普遍影响,强调其跨区域共性。
在实践层面,李新团队联合天津市气象局开展跨学科合作,构建“健康气象预警系统”,通过短信、社区喇叭等渠道向公众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及防护建议。数据显示,预警发布后天津市脑卒中住院人数降低5.2%-20.3%,累计节省社会经济负担超4亿元。这一模式在京津冀地区推广,并推动家庭医生从单纯开药转向主动健康管理,显著提升社区防控效果。此外,团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低温与高温均会促进血小板聚集,空气污染物亦加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为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李新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挑战需突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向多学科融合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防治体系。她呼吁,加强医学、气象、环境等领域的协同攻关,利用人工智能构建精准预警模型,同时扩大预警覆盖范围至农村及老龄化人群。
最终,李新提出,将健康气象服务纳入健康中国战略,通过科学预警与公众教育,实现极端天气下脑血管病的全方位风险管控,助力降低疾病负担并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海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席专家丁毅鹏教授提到,海南凭借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条件,在温度、光照、湿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康养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气候要素如四季如春的温和气温、充沛的降水、高浓度的氧负离子,以及洁净的空气,对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热带雨林、海滨等环境中的高负离子空气,被证实能改善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甚至减少药物依赖,由此吸引大量候鸟人群来琼康养。
然而,当前海南气候优势的科学数据支撑不足,如慢性病与气候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缺失,康养服务缺乏标准化和专业化产品,尚未形成差异化气候带康养体系。
针对这些问题,丁毅鹏建议,应结合海南岛内不同气候带特点,如北部半湿润区适宜呼吸道疾病康养、东南部温泉资源利于皮肤病疗愈,建立示范性康养区域,引导疾病分类康养;同时需加强基础科研投入,联合内地专家开展对照研究,以科学数据验证气候疗效。
政策层面,海南的政策优势、自贸港建设、国际医疗资源引入及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为康养产业提供了支撑,但需进一步规范机构运营、开发多元化康养产品,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服务标准水平。
丁毅鹏认为,未来,应聚焦整合气候资源与医疗、旅游优势,加强规范化建设,促进海南省康养产业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海南省气候治疗和康养协会成立的目的,通过协会引导康养机构规范运营,融合旅游资源和康养特色,开发更多的康养产品,提供更优质的康养服务,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康养理念和技术,加强康养产品标准化建设,助力海南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康养目的地。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