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从“冷板凳”到“香饽饽”
——养老服务业成青年就业新蓝海
春季招聘中,养老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再度成为相关用人单位争相招揽的“香饽饽”。这一现象背后,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服务行业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结合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集思广益、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日前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当李阳手拿简历说出“就读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泰康之家、万科随园等头部养老企业的HR负责人纷纷围了上来,争相抛出优厚条件:“提供智慧养老设备研发岗,配备专业团队”“入职即享人才公寓”……
突如其来的场景,让周围金融、计算机等专业的应聘者纷纷侧目——这个几年前还被戏称为“伺候老人”的学科,如今竟成了招聘会上的“香饽饽”。
“助力年轻人捧上养老‘香饽饽’”
李阳自己也没想到,当初曾经让亲戚们摇头叹息的专业选择,此刻已成为通往朝阳产业的大门。
4年前李阳新生报到时,全班32个同学中,有28个都是被调剂来的。而现在,他们是企业争相抢夺的稀缺人才,人均收获4.2个offer,最高年薪18万元。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今年的多个春季招聘市场上,“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已然成为一张含金量十足的职业通行证。
“年轻一代正以专业素养和青春活力重塑养老行业新生态。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职业价值的跃升,更推动着中国养老事业实现从‘简单照护’到‘品质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组织处(统战处)处长孙红表示,这些新生力量将康复医学、心理疏导、智能科技等现代服务理念融入传统养老领域,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在她看来,要抓住这一积极转变的契机,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充分展现养老产业的人才吸引力,为康复治疗、老年护理、智能养老等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陪诊师、家庭照护师等职业日渐兴起,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中具备专业资质的高素质养老管理人才尤为紧缺。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0余所高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但年培养规模仍不足市场需求量的1%。
为此,孙红建议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更多年轻人捧上养老‘香饽饽’”。具体而言,要鼓励高校设立老年照护相关学科,支持更多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完善在职人员技能提升通道,建立覆盖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路径,实现养老护理人才的专业化、梯队化发展。
用好养老服务政策“指挥棒”
“从被质疑‘学养老能干啥’,到如今被追问‘你们专业今年还招人吗’,这个转变让我倍感振奋。”李阳在朋友圈的感言,折射出养老行业发展给他带来的职业自信。
民政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更坚定了李阳的这份自信。
实施意见明确,到“十五五”末,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占比达到80%以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其他养老服务技能人才数量显著提升。
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建设、规范组织实施和证书颁发、建立常态化考核认定机制、加强职业研究和标准教材建设、促进认定结果与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等7项重点任务。
“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专项政策文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评价规范性和公信力,推动评价结果与岗位使用、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对提升养老服务行业吸引力、稳岗助企具有重要意义。”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介绍说。
“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是养老服务的实施者、服务质量的保障者。该领域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服务水平。”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看来,激发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内生动力,是建设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核心要义。
当前,还存在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张金英认为,正如实施意见所要求,用人单位要加大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的经费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建立评价与使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合理安排使用养老服务技能人才。
“养老护理员现在有八个明确的技能等级,从新手到专家都有对应的级别可晋升。”张金英表示,要在具体落实中用好养老服务政策“指挥棒”,助力从事养老服务的年轻人更有发展前途、老人们享受到更加专业的照护服务,让“夕阳红”事业绽放“朝阳”活力。
搭建养老人才成长“立交桥”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更意味着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
“00后”云南小伙杨震擎,是我国首批养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目前在上海泰康之家·申园养老社区从事基层生活管家的工作。在服务实践中,他深有感触:“养老服务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与长者建立真挚的情感连接。”
在张金英看来,首批毕业生的成功就业,为后续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需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发展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高层次人才“招得进、留得下”的良性循环。
“从大一入学开始,我们的学生会持续参与养老机构的实习实践,这种‘4年不断线’的实践培养模式已成为专业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介绍,该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同时邀请养老行业资深管理者走进课堂授课,并将企业实际运营中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课程作业、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养老服务人才成长搭建“立交桥”。
面对养老行业现状,孙红认为,人才培养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目前,城市养老以传统的居家养老为主,如何上门实现多样化服务?农村养老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下怎样服务空巢老人?这些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孙红进一步提出,传统观念将养老服务简单等同于生活照料等基础性工作,忽视了其作为复合型专业服务的特性,导致从业者社会认同度偏低。
“这种认知误区直接影响了高校养老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意愿。”在她看来,随着我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亟须加强行业宣传,展现现代养老服务在医疗护理、心理支持、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化特征,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起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养老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养老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获悉,民政部将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专项培训实施方案》,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大规模开展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培训、评价、就业协同联动。
“养老服务这片‘银发蓝海’,恰恰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新舞台。”张金英坦言,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与年轻人的职业发展正在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代际共赢的新模式,也在重塑公众对养老事业和青年就业的认知边界。(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