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优结构拓业态促协同,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5年04月17日 10:03  |  作者:肖昊宸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把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载体形态和构筑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制胜法宝,一体推进调整结构、拓展业态、加强协同,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和效益,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骨架。

优化结构布局

制造业结构的质态和层次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变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先导地位和支撑作用首先体现在结构的转换升级上。要坚持新老并重、同步发展,将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到先进制造业行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扩规模、提质效,将未来产业领域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现实动能。

合理规划区域空间布局。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聚焦高端装备、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等领域,选准细分赛道,选育种子企业,靶向招商引资,精心培育集群。东部地区可凭借经济技术历史积累和先发优势开辟更多产业蓝海,中西部地区可提高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和知识技术密集性,加快优势塑造和后发赶超。推动制造业有序梯度转移,深化区域产业协作。以产业园区、产业强县、特色小镇等为依托,提升综合承载力、吸引集聚力、辐射带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高地。

调控投资结构,推动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向高、向新、向智、向绿而行,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库,按照优势、前沿、基础的标准分类、分业管理,运用增信、专项债、预算内资金、产业基金等政策组合拳,充实项目资金池。地方还可遵循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谨慎出台权限内差异化奖补政策。及时发布并动态更新先进制造业投资指引目录,加大对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引导力度。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完善落后产能、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压减一般性项目,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确保稀缺资源不被挤占,为先进制造业集群生长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和要素保障。

拓展多元业态

业态是产品、技术和服务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时所呈现出的模式和形态。市场的广度、深度、密度决定了业态的成长潜力和边界上限。先进制造业各环节、各部分从物理聚合到进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生态群落,离不开丰富多元的业态场景开发和持续创新的商业模式支撑。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拓展新业态,深化供需对接,在市场竞争中培育、检验和壮大集群。

以前期验证模拟业态。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精准进行行业数据分析和目标群体个性画像,在概念验证阶段仿真模拟生产使用场景和商业运营场景,根据反馈调整技术、生产和应用标准参数,使技术创新成果在转化早期即能贴合市场趋势和用户真实需求。

以数实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丰富业态。数实融合、两业融合能够有效激发数字技术和产业融合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是业态创新的关键路径。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扩大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覆盖面,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制造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生产单元。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搭建“硬件+软件+平台+服务”集成系统,支持设计、制造领域骨干企业转型成为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快发展绿色智能制造,扩大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应急管理、文化旅游等领域绿色产品供给。深入开发公共机构、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社区、购物中心等线下场景,推动终端设备批量落地并稳定运营。适应消费升级趋势,为消费品注入更多文化创意元素、绿色健康元素、时尚个性元素,提升质感、设计感和体验感。配合以现场体验为中心的全周期服务,开发文旅、康养、体育等领域新业态。

以品牌提升促进业态成熟。品牌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形象标识度、市场认可度和客户忠诚度,是增强集群资源整合度和内在凝聚力的符号与纽带,也是产业集群走向高端的重要标志。可根据集群的产业特色和共同理念,设计推广集群共用品牌。通过产品贴标、广告、统一规范服务流程等方式,提高品牌一致性和曝光度。从品牌向前向后延伸,向前发展首店经济,向后发展品牌咨询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丰富衍生业态,实现以品牌催熟业态、引领集群。

强化链群协同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众多创新资源、市场主体、产业链条交汇融合的结果,只有加强链群协同,形成关联主体之间深度的对接、协作与共享,才能串珠成链、集链成群、聚群成势,有效提升集群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统筹各类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发挥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初始源头作用,核心领军企业旗舰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主力军作用。补足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广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模式。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用、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共研共认、高端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共培互济、通用技术知识和创新经验共学共创。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重点攻关前沿应用技术和生产工艺、底层共用技术和重大颠覆性技术,专精特新企业更加注重细分领域技术突破,持续提高专利产业化率。提高专利受让率,缩短转化周期。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全周期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产业链治理机制。培育和扶持产业链“链主”。支持“链主”企业成为各类产业平台及行业协会商会重要成员,鼓励其按照法规政策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领头开展行业突出问题治理、科学研判市场风险和市场机会并作出有效应对。提升生产经营管理业务协同水平。秉承价值共创理念,加强企业顶层设计衔接,探索供应链协同管理,深化生产制造基地、原料采购渠道、市场信息共享、抱团出海竞争等方面合作共赢。通过产业纽带、聚集孵化、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开放应用场景等方式,促进链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作者肖昊宸 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