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

业内人士聚焦森林康养:把握产业发展机遇 构建森林康养全产业链

2025年04月22日 14:02 | 来源:康养博览视界 分享到: 

1

森林康养作为“大健康”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疗愈为核心,兼具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功能,既体现普惠性福祉,又具备针对特殊群体的差异化服务属性,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3月28日至30日,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在三亚保利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期间,特别举办"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分论坛,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行各业的嘉宾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森林康养的基础理论、疗愈效应及未来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海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述超在致辞中表示: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森林覆盖率超过62%,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海南省林业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海南省林业局还着力推进森林康养技术建设,包括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全媒体宣传等,同时支持开发特色森林康养旅游路线、药膳同源森林食品和森林医学研究,鼓励产教融合。海南省林业局将继续支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环境,加强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诚挚欢迎各界人士来琼考察交流、投资兴业,共同将海南的森林康养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共享自贸港发展机遇。

森林康养理论基础与实操建设的多维探讨

2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林业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维明就森林康养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发表演讲。

他表示,森林康养产业以森林环境为资源基础,以促进人类健康为根本目的,通过多业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双目标。该产业具有商业性与公益性并存的特点,强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他详细阐述了森林康养产业链的构成,包括上游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中游的产品设计与生产、下游的市场推广与消费体验。

宋维明强调,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融合多种业态,如医疗健康、文旅、农业、科技研发和教育等,形成多个分支产业链。在商业模式方面,森林康养产业的盈利模式需结合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和市场需求细分。

他建议经营者选择特性化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并通过产业融合与协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还介绍了多种商业模式,包括资源整合型、轻资产运营和产业链延伸等。

3

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刘立军系统阐述了我国森林疗养现状与趋势。

他谈到,森林疗养源于国际自然疗法体系,其核心是以森林环境为主体的自我健康管理。相较于“森林康养”的广义健康概念,“森林疗养”更聚焦医学属性,强调循证医学支撑下的辅助治疗功能。我国自2010年引进该理念后,历经《森林医学》译介(2013)、专业机构成立(2015-2018)等关键节点,构建以森林疗法为君药、相关自然疗法为臣药的森林疗愈体系,整合中医药、园艺、运动等自然疗法,形成协同效应。

刘立军表示,我国森林疗养处于特定发展阶段,要探索森林疗养的中国模式,以森林疗养的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为特色,以存量做增量,为森林康养赋能。

4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林业改革发展处处长陈峻崎就森林疗养北京实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展开演讲。他介绍,北京市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森林疗养研究与实践的城市,近年来在森林资源利用与健康管理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4.9%,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森林疗养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北京市75.31%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和慢性病问题突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进一步凸显了森林疗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翻译出版森林疗养相关书籍、制定森林疗养标准、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系统推进森林疗养理论与实践。目前,北京市已建成1065个公园,并规划了10个森林疗养基地。陈峻崎表示,未来北京市将以森林疗养为抓手,探索健康与生态融合的新模式,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健康生活服务。

5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叶兵主要从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实操方面进行分享。他认为,作为森林康养产业唯一载体,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水平决定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对整个森林康养产业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良莠不齐的局面。国家林业规划院于2018年发布的《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标准》和《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导则》是首批行业标准,四部委首批评定的96个基地即依据此标准。此外,全国十余个省份陆续出台了地方标准。

叶兵提到,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需重点关注三大板块:森林环境、基础设施和健康管理。森林环境强调森林面积、覆盖率、郁闭度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重要性。他建议将森林面积不低于50公顷、覆盖率不低于70%作为基础标准,同时提升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植物精气等环境因子的监测与应用。基础设施包括公共设施和康养设施两大类。公共设施需满足接待、应急、无障碍通行等需求;康养设施则需建设健康服务中心、康养步道、活动场所等,强调科学规划与功能完善。

科学论证森林康养自然疗愈效应

6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雷秀雅以“自然之境:人类心理投射在森林康养中的疗愈力量”为主题发表演讲,系统阐述了自然投射理论及其在森林疗养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对自然疗愈的影响。雷秀雅认为,森林康养不仅是医学、林学和教育学的交叉领域,心理学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她重点阐述了自然投射理论,认为人类在面对自然时会不自觉地将内心的情感、价值观投射到自然事物上,从而获得心理治愈。她引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指出自然投射比人际投射更能带来积极的心理作用。基于此,她提到森林疗养中的四条实践路径:隐喻性路径、移情性路径、仪式化重构和潜意识唤起。这些路径通过隐喻、移情和仪式化活动,帮助人们在自然中找到自我、缓解心理压力。雷秀雅还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对森林疗养的影响。虚拟现实(VR)技术在模拟自然环境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无法替代真实的自然体验。森林疗养的核心在于五感的全面参与,而VR技术无法还原阳光、气味等自然元素的独特作用。

7

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的常务理事王国付从森林医学实证结果谈森林康养对人体的疗愈效应。他认为,森林康养最终本质要回归到预防医学范畴,国内关于森林康养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森林医学前提条件是森林环境,其中关键一环就是要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森林具有在心理或者生理方面对人体有良好保健作用的特性,可能对人体健康会产生良好的疗愈效益。为此他分享了几篇相关文献,这些文章通过医学实证研究表明森林疗愈对于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例如改善抑郁、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力等。王国付还汇报了其科研团队在森林康养领域的研究成果,团队主要围绕森林康养对高血压、慢阻肺、心功能不全等老年常见疾病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索。

8

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云南高原温泉康养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朱为模教授深入探讨了温泉疗愈的科学价值及其在中国健康产业中的潜力。朱为模谈到,中国正面临老龄化、慢性病年轻化等健康危机,每年约有260万至280万脑卒中患者需要康复治疗。水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能够在减轻肌肉紧张、提高平衡能力、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中国是全球温泉资源大国,但目前国内温泉产业仍以简单泡浴为主,缺乏系统化的医疗康养功能。相比之下,法国等发达国家已将温泉疗愈纳入医保体系,形成了从水质检测、疾病定向治疗到专业设备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朱为模分享了云南腾冲温泉医康养的实践案例,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经验,腾冲正尝试将温泉疗愈与运动康复相结合,打造类似法国薇姿小镇的温泉医疗体系。

最后,他还提到,水疗对高血压、帕金森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干预效果显著,被证明对脑卒中患者的步态恢复、帕金森病患者的短期记忆改善以及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9

亚太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研究院院长王捷以四川阿坝州古尔沟温泉为例,揭示了高海拔森林温泉的康养潜力。他提到,不同海拔高度的温泉对呼吸系统、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云南安宁金方温泉、重庆统景竹林温泉等案例表明,森林温泉的静态放松与动态疗愈可同步实现。

“中国温泉产业发展到今年刚好40年。1995年从广东恩平,中国导入了现代日式的温泉旅游温泉,到现在刚好40年。这40年经历了从温泉观望到温泉度假、温泉康养这样快速的迭代增长。”王捷强调,医康养时代的核心在于“身心灵健康”,现代医学已经能解决大部分的健康问题,但是身心灵,特别是精神健康没有很好的照顾。“利用自然的治愈力和免疫力平衡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是温泉未来康养很重要的方向。”

最后他建议,将森林康养、温泉康养、气侯康养三位一体的铁三角作为核心模式。森林康养对健康作用包括医疗作用已经得到循证医学证实,气侯康养经过一百多年也得到证实。通过三位一体,未来温泉医康养或者森林医康养研究,会有多个维度,更加立体。

10

亚洲园艺联盟认证园艺治疗师鲁颖雅分享了“森系作业疗法”在特殊人群中的理论与实践。精康群体根据残障类型,可分为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视力障碍等类别。针对这些人群,采用“森系作业疗法”,结合森林疗法与园艺疗法,通过自然环境促进身心健康。疗法内容包括植树、修枝、压花、大地艺术、木工、森林漫步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性能力,改善异常运动模式,并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经过干预后,80%的服务对象能够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60%掌握了两种以上社交技能,70%具备一种以上职业职能。鲁颖雅所在的基地位于广东佛山伍威权农业科普基地,由政府引领、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了“森疗+工疗”的助残模式。基地通过森系作业疗法、园艺疗法等手段,为社区精康人士提供劳动技能培训、社会融入培训和社交能力培训。

鲁颖雅表示,森系作业疗法不仅是特殊人群康复的有效手段,更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支持与辅导,精康人士能够稳定就业,重拾生活信心。

11

国际持杖健走联合会中国区代表肖刚以“森林运动康养与持杖健走”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谈到,森林运动康养是一种以森林为依托,通过主动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模式。森林运动康养的两大特点:一是森林环境的康养优势,二是多样化的运动项目选择。他特别强调了“森林运动处方”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的运动处方应包括项目选择、运动频率、强度和时长等要素。同时根据客群特点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确保康养效果最大化。

肖刚重点介绍了源自北欧的持杖健走运动。 “这项运动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锻炼全身肌肉。”肖刚表示,持杖健走特别适合森林康养场景。森林康养基地通常拥有宽敞的步道,持杖健走不仅能帮助参与者走得更远,还能有效锻炼下肢关节、减轻肩颈酸痛、提高心肺功能,并对减肥、降三高等慢性病具有显著效果。

森林康养教育与产业实践探索

12

森林疗养师韦丽荣认为森林康养的核心在于服务人群与提升效果,但目前行业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亟需培养既懂医疗又熟悉森林疗养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医与森林康养结合方面,需要将中医理论融入森林疗养课程,通过五行理论、阴阳理论等传统中医理念设计康养方案。例如,根据季节特点设计养肝护眼、冬季藏养等课程;通过森林环境的空气质量与传统功法结合,改善呼吸指标;利用森林的阴面与阳面特性,为不同心理状态的人群提供针对性疗养。

韦丽荣还提到,森林康养的可持续发展需打通“基地到家庭”的通路。她建议通过打造家庭森系疗愈场景,让康养效果延伸至日常生活。她以韩国“森林福祉”模式为例,希望国内城市借鉴高频率森林康养服务,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13

北京中林联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产业规划所所长刘畅分享了关于自然教育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她表示,自然教育不仅是让身体住进自然,更是让心灵读懂自然。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减少,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刘畅介绍,自然教育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而中国的自然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但与国外相比,中国自然教育仍处于初创期,面临政策支持不足、资源整合困难、品牌建设薄弱等问题。

未来自然教育不仅是产业,更是重建人与自然连接的方法。刘畅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完善行业标准、推动产业融合,并通过技术手段丰富教育体验,共同推动自然教育的发展。

14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杭建教授分享了关于室内室外通风与飞沫扩散及人际暴露风险的研究成果。他谈到,通风条件、气流组织方式、暴露时间和环境湿度等因素对飞沫扩散和感染风险具有重要影响。杭建教授还研究了建筑楼宇间的气溶胶扩散现象,指出管道传播和风向是关键因素。在室外环境中,发现风速和湿度对飞沫扩散有显著影响:大风速会直接将飞沫吹向下风区,而小风速和人体热流会导致飞沫向上扩散,扩大感染范围。他表示,提高通风效率、优化气流组织方式、控制环境湿度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通风设计不仅关乎健康,还与热舒适密切相关,未来可进一步应用于森林康养等领域的环境优化。

15

秦皇岛泰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春以“构建全球人类呼吸健康新防线”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可以通过五大创新举措来解决气候康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即构建政企联动机制,推动资源整合;融合中医智慧与人工智能,开发个性化康养方案;打造“气养、水养、食养、体养、药养”五位一体模式;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通过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陈明春特别强调企业责任,泰治医疗已率先研发多功能康养面罩等创新产品,并投资建设气候康养基地,探索“生态+科技+中医文化”的全链条模式。

16

海南新东方文旅总经理吴万宁分享了公司在康养旅游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未来愿景。

吴万宁表示,未来海南新东方文旅将聚焦可持续发展,通过开放协同、技术赋能和品牌共建,构建多维度联动发展体系;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培养行业人才,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康养旅游向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