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
“最好的药物是食物”——专家学者共话食品营养健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食品营养健康在康养领域占据重要位置。3月28日下午,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期间,一场以“食品营养健康”为主题的分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九位专家学者围绕慢性病防治、营养干预、中医养生、现代科技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动食品营养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养生专委会主委、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在“在慢性病防治与合理膳食”演讲中提到,我国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惊人,且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慢性病的共同病因包括体重超重、代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和高盐饮食等,遗传因素仅占15%,生活方式占60%,其中饮食是首要因素。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慢性病高发,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饮食和高温加工食品(如烧烤、油炸)的普及,这些饮食容易诱发代谢性炎症,成为慢性病和肿瘤的重要诱因。
姚树坤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调整心态和戒烟限酒。他认为这是预防慢性病的关键。
他强调合理膳食是最理想、最经济的防治策略。通过饮食干预去除危险因素,如控制热量摄入、减少致炎饮食、限盐、增加膳食纤维等。
最后,姚树坤总结道,慢性病的高发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失衡的结果,通过去除危险因素和合理膳食,可以实现疾病的长期缓解。他鼓励大家用简单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来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以食治之谓之神”,用食物治疗疾病是最高的医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霍军生在“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与干预策略”演讲中提到,当前全球面临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超重肥胖与慢性病的"三重负担"。
微量营养素缺乏(如碘、维生素A、D、铁、锌)影响广泛,被称为"隐形饥饿",而超重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已超20亿。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成为主要健康负担,占总死亡率的88.5%,与不合理饮食(高盐、低水果蔬菜摄入)密切相关。
霍军生说,中国在营养健康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全国营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消除饥饿问题,但微量营养素缺乏、超重肥胖及慢性病问题突出。18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率达50.7%,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超70%。尽管我国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降至2023年的15%,但一些主要慢病的患病率仍在上升。
为应对挑战,中国提出"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动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国家通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广平衡膳食,发展营养型农业与食品工业,推动食药同源物质、营养强化食品和精准营养产业发展。2023年健康产业规模已达15万亿,预计2030年将突破30万亿,显示巨大发展潜力。
霍军生呼吁关注食物精细化加工导致的微量营养素流失问题,并倡导通过膳食结构调整、营养强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创新解决营养问题。
三亚市营养学会会长吴仕铭在“食养食疗与人体健康”演讲中引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念,倡导通过合理膳食预防和治疗疾病。
国家已将食养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每日食盐摄入低于5克等目标,但慢性病防治仍面临认知误区和营养教育不足的挑战。
吴仕铭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一是政府主导,建立食养网络,实施智慧监管,推广示范工程,确保食品安全与营养。二是医疗机构介入,强化营养干预,如上海瑞金医院的膳食处方电子化和广东省中医院的体质食疗门诊,提升营养科作用。三是社区赋能,打造食养圈,提供共享厨房服务,利用AI营养顾问,举办社区活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四是家庭落地,推动厨房革命,升级智能烹饪工具,注重亲子食育和家庭营养管理,建立家庭营养档案。
他特别提到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是防止慢性病的最佳措施,倡导通过改变认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来提升健康素养。“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吴仕铭呼吁整合医疗、养老、旅游资源,构建营养生态圈,普及社区营养服务,让健康饮食成为常态。
北京岁安康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营养学会膳食与烹饪营养分会特邀专家熊苗在“全谷物营养成分与人体健康的深度对话”演讲中介绍了全谷物在全球多个国家中的悠久历史,指出全谷物保留了谷皮、胚芽和胚乳,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矿物质和抗氧化成分,而精致谷物如白米仅保留胚乳,导致现代饮食中全谷物摄入不足,引发营养缺乏问题。
熊苗强调了全谷物对健康的多重益处,包括提供全面营养、促进肠道健康、稳定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控制体重、抗炎与防癌等。她特别提到,膳食纤维在促进肠道蠕动、调节血糖和血脂方面的作用,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抗氧化和慢病干预中的重要性。
在摄入建议方面,熊苗引用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的建议,强调“健康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谷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占50-150克。”她呼吁,通过合理搭配,逐步增加全谷物摄入,并加强科普教育以改善公众认知。
最后,熊苗提到国家政策对全谷物推广的支持,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并呼吁与会者重视全谷物摄入,以改善健康状况。
民族智慧赋能健康管理——中国各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时代传承与创新
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山南分院主任、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程春松在“四季中医养生”演讲中强调节气不仅是时间体系,更是中华民族生活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尽管海南气候炎热,四季不明显,但理解节气变化对健康生活仍很重要。
程春松提到,节气变化影响疾病发生,不适应节气易导致中医所说的六淫病邪。人体阴阳随节气变化而变化,中医治疗需根据节气调整。他引用《黄帝内经》的顺时养生原则,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策略,并结合具体季节特点,建议相应的养生方法和饮食调整。例如,春季适合发散阳气,可食用薤白等食材;夏季需清热降暑;秋季要滋阴润肺;冬季则强调进补。
他还强调了饮食调摄的重要性,建议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膳食,补益精气,维护生命活动。在饮食方面,要明辨气味,合理调配,遵循五味俱全、饥饱有度的原则,并根据地域、体质和情绪选择适宜食材。
程春松最后总结道,节气养生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医康复原则,呼吁大家养成健康习惯,持之以恒地践行养生理念。
南宁市武鸣区中医医院副院长陶平安在“中医体质辨识与壮医药膳调理”演讲中提到,中医体质辨识不仅包括九种基本体质(如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湿等),还涉及复合体质,临床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状态和环境因素。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后天的生活规律、饮食起居对体质有重要影响。
陶平安说,壮医药膳通过药物与食物的组合,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加工,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他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不同体质需个性化调理,如湿热体质需清热祛湿,痰湿体质需化痰燥湿。他还提到,现代科技(如红外热成像)可辅助中医可视化辨识体质,提高诊断精准性。
在临床案例中,陶平安分享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的成功经验,强调了中医在调理体质、缓解症状方面的优势。他提到,未来中医发展需结合AI技术和大数据,推动药膳食养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如通过动态监测和AI分析实现疾病早期预警和个性化干预。
陶平安还介绍了壮医药膳的具体应用,如肉桂温阳、鸡血藤清热解毒、绞股蓝补气清热等,并强调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的调理原则。
他呼吁通过现代科技和传统医学的结合,推动中医壮医的传承与创新,为健康康养事业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尹德辉在“黎族饮食文化与养生”演讲中谈到,黎族作为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深受地域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养生价值和现代健康管理的借鉴意义。
黎族早在3000年前就已存在于海南岛,部分地区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状态,保留了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和简单朴素的饮食习惯。尹德辉提到,黎族的饮食习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食物生产原始落后,以散养和天然食材为主,契合现代低碳、环保饮食理念;二是食物加工方式简单粗放,以炙烤、水煮为主,保留食物原味;三是饮食习惯无固定三餐,强调地道食材和单一饮食结构,体现“食不欲杂”的养生智慧。
在谈到海南药膳食疗时,尹德辉详细介绍了黎族传统饮食中的茶文化、酒文化和酸酵文化。五指山的水满茶和苦丁茶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毒的功效,沿海地区的鹧鸪茶则以消食解腻著称。黎族的传统酒品如山兰酒和Biang酒,以自然发酵为主,兼具补气血、助消化功能,尤其在产妇月子调理中应用广泛。此外,黎族的酸酵文化(如鱼茶、雷公笋)不仅开胃醒神,还具有药用价值,例如雷公笋经药理验证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尹德辉还提到,药膳推荐应因地制宜,避免单一食材长期重复使用。他建议通过数字化平台(如APP)推广地域性药膳,并结合现代医学验证传统食疗功效,推动海南药膳资源的数字化传播与产业化开发。
智能康养新路径——数智融合重构健康新生态
三亚学院健康医学院/健康产业管理学院院长陈小勇在演讲中提到,康养产业已从泛学科支撑发展为拥有广泛包容性的学科专业群,尤其是智能化时代推动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适性。他强调慢病管理的重要性,指出慢病年轻化趋势背景下多学科介入的必要性。
陈小勇提到,海南国家战略“三区一中心”与康养产业紧密相关,海南省已启动三年攻坚行动发展康养产业。三亚学院健康医学院通过教育部西南项目,打造了涵盖药膳食养和中医药技术的健康服务体系,推动药膳食养标准化和产业化。
陈小勇还报告了AI技术在康养领域的应用,如健康可视化和数字化处方,通过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疾病早期预警和干预。他介绍了三亚学院健康医学院在气候疗愈和健康生活方式产品化方面的探索,以及未来在AI智能化和靶点技术上的研究方向。
陈小勇呼吁,将健康生活方式转化为可复制的产业模式,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药膳食养和康养产业的发展。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助理研究员肖宁在“生活方式医学新范式:解码My Mutrition营养大模型”演讲中提到,生活方式医学是一门基于循证医学的学科,涵盖营养、运动、心理、睡眠、中医等方面,旨在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和治疗疾病。该领域在全球和中国均受到重视,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尤其在中国与“治未病”理念一脉相承。
肖宁说,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慢病占60%,而遗传因素仅占15%。老龄化加剧了慢病负担,但生活方式干预在基层推广困难,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不足。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模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肖宁团队开发的“营养大模型”是国内首个医疗级的营养模型,具有更全面的知识、专业工具、轻量化、多轮对话和个性化饮食处方的特点。该模型通过整合营养学、医学知识和生物组学数据,为用户生成精准的营养处方。它已通过注册营养师专业认证考试,准确率达到84%,并能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
该模型已应用于科研和健康管理机构,并计划推出小程序和PC端,以服务更多慢病患者。此外,模型还与企业合作开发智能设备和健康商城,提供从饮食到运动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未来,肖宁希望,整合更多领域知识,构建健康生活方式医学的大模型,推动健康新生态的发展。(摄影 汤炜)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