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
跨界话“出海”:医药大健康企业如何“守正创新 走向世界”
2025年3月28日—30日,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在海南三亚保利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在3月29日举办的以“医药大健康企业跨境出海”为主题的分论坛上,7位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围绕各自专业领域,分享了关于医药健康企业跨境出海的独特见解。
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跨境实践与挑战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副院长徐凤芹围绕“让传统中药更好造福世界人民,从文化认同到医疗准入”主题进行演讲。中医药国际化由来已久,“早在丝绸之路时,中药就已在沿线相关国家开始流通,并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播。”徐凤芹谈到,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世界卫生组织已有 113 个成员国认可使用针灸,有20多个国家将针灸纳入了医保体系,而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健康观念的转变和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指导下,国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2022年,徐凤芹作为首支国家援柬埔寨抗疫医疗队专家队领队,参与了一线抗疫工作,“我们在柬埔寨有个中医科,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就是‘中国医生’。”援助过程中,“我们深入柬埔寨民间,为民众义诊,开设科普讲座,传播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高质量完成了东南亚运动会医疗保障工作,召开了中柬越传统医学论坛,进一步推动了柬埔寨的中医药发展,提升了中医药在当地的影响力。”
徐凤芹认为,中医药国际化具有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战略意义。然而,中医药国际化还面临文化差异、法律法规限制、质量标准不统一、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
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推动其“走出去”?徐凤芹建议,加强标准化研究,建立完善的中药标准体系;强化中药材质量控制,提升中医药质量水平;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在“药食同源膳养,助力中医药产业走出去”演讲中提到,药食同源理念源自神农尝百草,历经数千年传承,对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食与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养生、防病、治病以及康复的重要体系。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一份责任。”王宜认为,药食同源的三大桥梁是根相同、理相同、用相同。她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106种药食同源食材为例,呼吁推动这些食材融入现代生活,既满足健康需求,又彰显中医药文化价值。
针对当前药食同源产品的国际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王宜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建议在食品分类中单独设立药食同源膳品类别,允许标注原料功能,推动中医药故事传播;二是建立复方产品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传统配方的科学性与纯粹性,避免盲目添加营养素破坏原有功效;三是坚守中医药理论精髓,如药膳配方的平衡性,避免简单迎合西方营养学标准。
王宜特别强调,药食同源的产业化需平衡文化传承与现代需求。例如,日本汉方饮料的“单一成分+清晰标识”模式值得借鉴,而国内产品应避免为进入特医食品领域而牺牲传统内核。王宜呼吁政策支持与行业自律并重,让药食同源在防病、康复及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实现“守正创新,走向世界”。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教授在“推进中医药‘走出去’,让人类共享中医药成果”演讲中表示,中医药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人的生命健康规律有机结合,体现出人文、哲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完美融合。中医药在国际上已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我们现在在很多国际级赛事的运动员身上都能看到拔火罐的印记,这说明中医药在国际上受到认可,大家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作用和魅力。”曹洪欣说,在一些国家,中医药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许多中医诊所生意兴隆,而且其立法也逐渐完善,这些都为中医药“走出去”的合法地位和发展奠定基础。
曹洪欣认为,要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几点更值得关注。一是把握生命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方面的优势,以满足人类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共同需求。二是坚持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为导向,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和规范,让中医药凭借自身优势赢得国际认可,而非单纯迎合他国的标准。三是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为目标,积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将中医药融入全球健康治理,在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等社会问题中发挥独特作用,助力银发经济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康、老有所为。
“我们肩负着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使命与担当,有责任让中医药这一灿烂的文化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曹洪欣表示。
中医药国际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对外合作部主任张小会以“全球医药市场发展新趋势与中国医药国际合作的新机遇”为题,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全球医药贸易市场的整体情况。“基于2024年到2025年2月底的数据,全球医药市场在2024—2025年规模呈小幅度增长。2024年的全球医药市场额度超1.6万亿;受国际形势影响,2025年市场额度预估在1.8万亿-1.9万亿美元,总体呈现较多元的发展趋势。”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速,面临诸多利好,医药贸易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接轨国际标准,技术转移凸显临床实践质量。张小会表示,“全球医药市场下,中医药的质量、价格都十分占优势,在此趋势下,中医药产业会越来越走向国际化”。
对于如何顺应全球医药市场发展趋势,抢抓中医药国际合作机遇,张小会建议,紧跟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国际市场日趋复杂的形势下,企业应该高度关注并及时应对;转换跨境出海的合作方式,由传统贸易向投融资或者本地化生产转移;借助国际组织的力量,帮助自己的产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积极融入目标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做好风险把控,应对地缘政治外溢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产品国际公共市场采购工委会秘书长潘越以“助力中国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公立采购市场”为题进行演讲。潘越介绍,当前中国医药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参与主要分为私立市场和公立市场两种路径。私立市场面临各国复杂的注册准入规则,以非洲为例,50多个国家的单独注册耗费巨大。而公立市场中的国际组织采购规则完整、标准一致,其中联合国系统每年的健康产品采购额达50亿美元,但中国企业参与度较低。其实,中国在国际公共采购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中国企业参与采购的关税及金融问题较少,会获得一定保障,也会避免倾销与反倾销的一些贸易便利化的问题,同样也有助于长期建立和整个联合国组织的伙伴关系”。
在国际市场广阔、机遇众多的同时,中医药企业出海也面临一些困难,以国际公共市场采购为例:“比如联合国整体采购,健康产品每年都占到20%左右。但中国在其整体采购中占比并不高,很大原因是标准问题,对于很多基础药品以及实验室检测产品的国际标准而言,中国通过的产品还是很少。”
潘越表示,国际公共采购是中国医药企业全球化必由之路。尽管面临标准、资金与本地化挑战,但通过政策协同、能力建设与生态合作,中国企业有望在超万亿美元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助力全球医疗可及性提升。
秦皇岛泰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春从企业的角度提到目前产品出口所面临的问题,“中医药出口的规范过于繁琐,我们目前想要把中医品牌推广出去,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
陈明春认为,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是企业发展的保障,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液,中医药康养服务要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柱,形成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全民受益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要在规模化、产业化上发力,进一步完善医保目录中对中医药康养项目的覆盖,加大金融资本对中医药产品创新投入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陈明春提出倡议,通过省市政府建立生命健康和高新技术产业基金,为生物医疗健康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生物医疗健康领域企业对接专家、院士、科技研发等资源,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等,更好地助力中医药企业跨境出海。
海南自贸港: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新高地与国际合作机遇
作为本次论坛举办地,海南自由贸易港出台多项政策利好医药健康产业和国际康养产业的发展。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产业与对外合作局局长王艳芳介绍,海南持续深化医疗领域对外开放,这为医药健康产业的国际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海南拥有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复成立的医疗特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积极推进实现医疗技术、设备以及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同步,形成了瑞金、华西等国内顶尖公立医院为引领,一批国内国际品牌专科为特色的医疗健康产业格局,已经累计引进尚未在国内上市的国际创新药械469种,21款产品通过真研通道加快获批,在中国上市。去年9月国家又对包括海南在内的9个城市和地区放开外商独资医院设置,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境外优质医疗资源落地海南,加速推动海南自贸港医疗领域的国际化进程。
王艳芳表示,海南积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这为医药健康产业的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近年来,海南大力推动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热带病防控、全健康、妇幼卫生技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依托三亚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以及若干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等,积极开展中医药疗养服务和对外合作。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费品工业处处长侯金赋详细解读了海南自贸港核心政策及海南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国家级战略,肩负着连接国内外市场、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海南拥有“3+3+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医药大健康作为关键领域,已形成500亿规模的产业基础,25家百强企业、12家外资企业和7家本土百强企业入驻,产品出口60多国,增速全国领先。当地政府设立100亿元母基金及7支子资金,助力产业发展。
目前,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达到500亿,其中医药制造达到270亿,包含了生物药、化学药以及中药。海口药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纳入工信部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有65个药品出口到六十多个国家,出口额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
侯金赋表示,经过多年深耕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已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独具优势的政策高地。他诚邀各界人士投资海南、兴业海南,共享自由贸易港政策红利与发展机遇,推动医药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文字整理|邢佳璐 宋靖萱 摄影|汤炜)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