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港澳人物
香港青年云怀萱:在深圳打拼 幸福感爆棚
香港南山青年协会组织香港青年参加大沙河龙舟邀请赛。
虽然在香港生活多年,又远赴欧美留学,但香港青年云怀萱最终把自己的生活坐标定格在深圳。“我已经是地道的深圳人了,在这里生活,幸福感满满!”
“90后”的云怀萱性格爽朗,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是快言快语。“16岁那年,我选择一个人去美国旧金山读高中,然后又到英国读本科。”云怀萱说,在国外读书期间,每次放假回来,总能发现国内又出现新的地标建筑,以及很多前沿科技产品,这让她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新奇,也因此产生回国的想法。于是,研究生课程,她选择回到香港理工大学完成。
“在香港理工大学读书时,课上学习的很多案例都来自深圳。飞速发展的深圳对大家有很大的吸引力。2018年毕业后,我决定到深圳闯一闯。”云怀萱说,深圳给她的印象是一个包容度非常高的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深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特别是对青年非常友好。如果以‘青年友好’排名城市,深圳一定能入选全国前三名。”说起自己的居住地,云怀萱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深圳对青年就业创业支持政策非常丰富。今年2月,深圳市宣布,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不仅如此,深圳各区也经常举办不同类别的文化活动,对青年职业指导、促进人才交流融入的活动,以及音乐会等。这让不同背景的青年能很快结交朋友,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列举深圳的“青年友好”事迹,云怀萱如数家珍。
正是由于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云怀萱总试图将这份感受分享给更多的香港青年。
“虽然香港回归祖国已有27年了,但我有很多‘35岁﹢’的香港朋友从未到过内地。”感慨于此,云怀萱希望自己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动更多的香港朋友认识内地、了解祖国。“微博和小红书就是很好的社交载体,我教香港朋友下载,让他们关注我分享的内地美食与美景,还给他们科普内地现在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现状。”云怀萱说,在她短视频的分享下,很多香港朋友开始有了到内地看美景、吃美食的出行计划,还萌生了来内地创业的想法。“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更加激发要为深港两地青年搭建交流平台的想法。”
香港南山青年协会便是云怀萱践行梦想的一个重要平台。两年来,作为常务副会长的她与其他会长一直努力用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香港青年来到深圳、融入深圳。
2024年1月,云怀萱还成为了南山区政协委员,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她的使命感也更强了。
去年,云怀萱通过调研发现,深港两地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存在高度一致性,这也为两地青年的交流提供很好的契机。“文化节日的相似性反映了两地相似的文化根源,这为青年交流提供更多媒介。”令她记忆犹新的活动之一,便是中秋前夕,在南山区举行的“在一起,月更圆”深港中秋国庆双节庆典活动。“活动上很多香港青年身穿汉服、共叙乡情,并在糕点老师的带领下现场自制月饼。”活动结束后,几位香港朋友兴奋地表示这是她们第一次穿汉服、做月饼。
“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不仅感受到传统服饰、美食的魅力,更深切地体会到中秋佳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云怀萱告诉记者,这让她认识到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每策划一个活动,每一次和会员沟通,都意味着深港融合又加深一步。”
云怀萱表示,对青年而言,轻松、自由的社交环境更为重要。
于是,在第30届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一场“阅读一小时、运动一小时”健步行活动应运而生,并深受深港澳青年朋友们的喜爱。参加活动的香港青年分享说:“这种阅读﹢行走的沉浸式社交,很fashion(时尚),巧妙地拉近了大家的距离。”“读书、聊天、走路,我们很喜欢这种氛围,就像跟朋友周末小聚,畅聊人生,不同视角的碰撞让大家对世界有了更丰富的理解。”……看到深港青年交流交往其乐融融,云怀萱也笃定自己坚持的路:“让深港青年无拘束地交流互动,才能拉近彼此,这也是我们做青年工作的方向。”(本报记者 刘圆圆)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