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对话 评论 产业 星语

首页>影视>资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59期影视大讲堂聚焦“电视剧《北上》的人文表达、历史叙事与文化认同”

2025年05月06日 14:00  |  作者:郭海瑾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6日电(记者 郭海瑾)电视剧《北上》自播出以来,引发观众广泛关注。电视剧《北上》根据作家徐则臣“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一群少年的成长、踏入社会、回馈家乡和社会的故事。全剧以“青春群像”统领年代叙事,奏响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以国家发展串联大运河晚清以来的百年沧桑巨变,呈现传统与现代渐进交织的斑驳光影;在对中国人的生活变迁和命运轨迹的折射中,体现出新时代电视剧创作在时代性、人民性、强国复兴主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现实主义新品格。

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59期影视大讲堂举办电视剧《北上》研讨会,邀请该剧主创和专家学者,以“《北上》的人文表达、历史叙事与文化认同”为主题深入交流研讨。

GetAttachment (2)

影视大讲堂研讨会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洪俊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等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要更好地链接研究、创作和社会各方面资源,为艺术生产、艺术创作提供支撑和服务。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在致辞中认为,《北上》的文学性是在原著基础上经过二次乃至三次创作的成果,凝聚了创作者对题材故事的深思熟虑,是一次勇敢的探索,对影视改编及其他创作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江苏省文投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吴麟童表示,电视剧《北上》的整个创作拍摄过程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还深挖大运河的厚重历史,讲述运河变迁的现实意义,是传统运河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实现创新表达的一次成功奔赴,生动诠释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承健主持第一单元“主讲”环节。他讲道,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的同名电视剧,以运河为叙事载体,在历史演进与社会变迁的脉络中,让这条古老水道的岁月沉淀与当代生活的鲜活图景相互辉映,从而在当代荧屏上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在荧屏内外掀起一场有关运河的文化热潮,由此也引发了“运河史诗”“文化寻根”“群像叙事”等热播关键词的出现。针对这种现象,从跨媒介叙事的前期策划到新型融资模式,再到创作团队的集体性的创新,为中国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哪些经验?为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哪些范式突破?这正是本期影视大讲堂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为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纪录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马骏,江苏文投资本副总经理兼华运文化公司总经理李洁影,《北上》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姚晓峰,《北上》总制片人、启蒙影业合伙人张书维等主创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创作经验和体会,大家表示,《北上》从文学到影视的7年探索,是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双向奔赴。作为运河儿女的集体创作,创作者们以敬畏之心将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转化为荧屏佳作,力求在历史长河与当代生活中架起桥梁。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许婧主持第二单元“对话”环节。她讲道,电视剧《北上》立足中国文化主体性立场和“取予有节”的文学改编原则,选择以微观史视角、跨文化视野、生活化语境和平凡小人物去洞察大历史的隐秘角落,赋予民间史料以言说的权利,拓展了历史的能见度和历史书写的更多可能性,丰富了中国电视剧年代叙事的艺术视野,显示了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化自觉。

《北上》美术指导、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全荣哲,《北上》摄影指导、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员周文操,《北上》梁海泓饰演者、著名影视剧演员齐欢,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乙涵、助理研究员魏兵等主创和专家学者,从电视剧的美术创作、影像设计、演员表演以及宏大叙事的年轻化表达、《北上》的艺术转译与情感叙事等角度交流了心得和体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在学术总结中表示,电视剧《北上》的主创人员从文化表达、文学改编、美术设计与摄影指导、真实场景的人物刻画以及影视与文旅融合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剧为什么能够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原因,回答了如何较好解决文学性与影视化、主题性与商业化、及时性与精品化之间的矛盾,为国产电视剧做好创作与播出之间的平衡提供了宝贵经验。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