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政协人语
切实把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作为“十五五”时期重要战略任务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重中之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是提振消费之基的政策导向。应把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积极谋划,全面部署,综合施策,大力推进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重中之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是提振消费之基的政策导向。因此,应把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积极谋划,全面部署,综合施策,大力推进。
把保障分配公平作为“十五五”时期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过程中保障分配公平,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坚持基本。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下,加大对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评价贡献并按贡献决定报酬和参与分配制度的探索力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同时调节过高收入,并进一步扩大转移支付范围。三是深化改革。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克服影响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弊端和障碍,并将其作为“十五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城乡户籍制度、税收分配制度、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城乡义务教育制度、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劳动力自由流动制度等。
把调整收入结构作为“十五五”时期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战略重点。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初次分配的公平公正。加强制度保障和体制机制建设,有效防止初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并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劳动收入向财产性收入的转化。建立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健全资本市场。通过拓展居民金融投资渠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营造公开透明的居民个人投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股票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需着力解决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弥补制度性缺陷。三是降低投资门槛,提供更多的个人投资渠道。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一些适合没有任何金融投资经验的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投资品种,使拥有财产的中低收入群体有机会通过财产运营获取财产性收入。
把改革分配制度作为“十五五”时期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是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公共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保障性住房、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二是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和保障教育公平。重点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学非所用的突出问题,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严重短缺问题。加快教育结构改革和教育市场开放,形成创新型开放性专业化的教育体制、全社会办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与经济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结构,让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有条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三是加快税收体制改革。优化税收结构,形成有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新税制,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心与心理预期。实行减征缓征小微企业和科技人员技术入股的所得税政策,放水养鱼,做大税基,提高科技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为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工资水平、培育中低收入群体创造基础性条件。
把提升劳动者能力作为“十五五”时期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重点工作。一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品质,推动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式上与现代制造业生产实践紧密对接,以培养技艺精湛、贴合实际需求的技术人才。二是提高技术工人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重视人力资本价值增量的社会意义,通过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获得更高薪酬待遇,享受同等职业发展权利和职业发展机会。三是全面鼓励创新创业。切实落实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在国家有号召、部门有要求的同时,还应当在基层单位落实“最后一公里”,为科技人员提供在市场中勇敢探索、勇敢试错的宝贵机会,并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失败,精心制定相关办法,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广泛开展充分讨论,积极凝聚各方共识。四是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和普惠创业激励政策。加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支持科技人员兼职或者离岗创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优化创业环境,出台激励政策,让科研工作成为高尚的、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尊崇敬重的精神和信仰。
(作者王济光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主任)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