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让“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全力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纪实

2025年05月15日 13:55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5月15日电(记者 高志民)“有恒产者有恒心”,一本薄薄的不动产权证书,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安居梦”,守护着群众沉甸甸的财产权益,更是老百姓心中最踏实的“定心丸”。然而,在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业务链条的漫长运转中,历史上部分项目因审批、建设、竣工等前端环节不规范、不衔接,导致房屋登记要件缺失,让无数家庭陷入“有房无证”的困境。落户受阻、入学无门、融资困难……这些难题如同巨石,压在群众心头,成为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胡善顺在5月15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揭开了一场温暖人心的攻坚行动的序幕,一场旨在将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展开,成效斐然。

为啃下历史遗留问题这块“硬骨头”,自然资源部门借力重大专项,持续发力。从2017年不动产登记“中梗阻”问题排查整改,到2018年窗口作风专项整治,再到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始终被列为重要任务。2021年,自然资源部将其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场全国集中攻正式打响。各地迅速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秉持“缺什么补什么、谁审批谁负责”原则,细化任务、明确时限、落实责任,凝聚起强大合力,推动问题化解工作稳步前行。

面对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简单套用现行政策难以奏效。自然资源部门秉持历史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举措。2021年,自然资源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针对用地手续不完善、开发主体灭失、房地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分类施策,打通化解路径。全国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纷纷响应,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各地工作人员以“绣花功夫”全面摸排,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到户台账,实行责任到人、挂号销账。同时,通过按月调度、实地调研、经验推广、视频培训等方式,全力攻克难题,为群众办证扫清障碍。

在化解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资源部门不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便民利企效能。秉持“人民群众需求在哪里,登记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加快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提升信息查询便利度;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登记服务,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各环节闭合监管;推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拓展预告登记覆盖面,从源头上防范交易风险。一系列创新举措,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各地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与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这场攻坚战收获了丰硕成果。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2000多万套,尤其是2024年以来,340多万套跨部门“硬骨头”问题得到化解,工作驶入“快车道”。这一成果惠及5000多万群众,群众的重大财产权得到保护,曾经的“急难愁盼”如今化作一张张不动产权证书,成为群众手中的“幸福账单”。

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不仅温暖了民心,更有力助推了经济发展。原本无法交易的房屋进入市场,顺畅进行交易和抵押融资,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全国近2100个区县办理“带押过户”业务50.7万笔,涉及卖方抵押金额6400多亿元,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为金融业防范风险提供保障。同时“交房即交证”改革从试点走向推广,全国2200多个县市的9万多个项目、800多万套房屋实现“交房即交证”,1800多万群众在拿到新房钥匙的同时领到证书,满意度大幅提升,也有效防范了新问题的产生。

这场攻坚战,也锤炼了不动产登记队伍的作风。面对复杂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登记人员迎难而上,将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心事。各地打造“党建+不动产登记”品牌,深入小区实地调研、现场服务;采取“预约办”“网上办”“加班办”等方式,让化解工作既有速度更有温度,赢得群众衷心拥护。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继续主动担当,强化政策供给,指导地方用好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场将“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化,必将有更多群众享受到不动产登记改革带来的红利,让幸福在更多家庭落地生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