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走稳农业强国之路
面对国际贸易波动与极端气候风险,《规划》提出完善储备调控体系并拓展木本粮油、生态渔业等多元化食物来源,其“全链条减损”目标与“大食物观”布局,体现了国家对粮食风险的综合防范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规划》明确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列为七大重要任务之首,彰显了党中央对国家长远安全的深远考量。当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安全线。然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波动和新一轮科技竞争,要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主线,从耕地保护、产能提升、政策扶持、储备调控、多元供给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方能进一步端牢14亿中国人的饭碗。
粮食安全的核心,在于耕地的量与质协同共进。《规划》提出“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这不仅是数量上的硬约束,更是质量提升的系统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东北黑土区通过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技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个百分点,部分盐碱地治理示范区的玉米单产突破800公斤,凸显了“藏粮于地”战略的显著成效。然而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屡禁不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4.76等,中低产田占比达2/3。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智慧耕地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构建“天眼”监管网络,实现耕地利用状况实时动态监测;建立耕地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将碳汇功能纳入补偿标准,激励各方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完善跨区域耕地指标交易机制,破解“东部缺地、西部缺钱”结构性矛盾;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推广耐盐碱品种和盐碱地治理实用技术,进一步挖掘耕地生产潜力。
粮食安全的韧性,在于科技与政策的双轮驱动。《规划》以“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与“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为两大抓手,精准回应了“谁来种粮”的现实困局,有效破解了“种粮不挣钱”的长期痛点。2024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三大主粮机械化率超85%,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突破20万台,四川眉山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亩均增收400元,成为科技增粮的成功范例。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农业竞争已进入“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的深水区,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差距;种业“卡脖子”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丘陵山区机械化率不足50%,三大主粮单产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此,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迫在眉睫,要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建设国际一流种质资源库,推动表型组学与基因编辑技术深度融合;加强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破解复杂地形机械化难题;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覆盖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风险,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粮食安全的未来,在于“储备调控”与“多元供给”的深化拓展。面对国际贸易波动与极端气候风险,《规划》提出完善储备调控体系并拓展木本粮油、生态渔业等多元化食物来源,其“全链条减损”目标与“大食物观”布局,体现了国家对粮食风险的综合防范。展望未来,需要重点突破三方面:一是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粮食储备动态监测平台,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微生物蛋白等替代食品产业化;二是培育新型食物消费市场,如功能型农产品、应急食品等,同时探索“食物消费碳标签”制度,引导居民向可持续膳食结构转型;三是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形成全社会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规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从“保数量”向“强质量”的跨越。唯有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护耕地、以“接地气”的科技和政策惠农民、以“向未来”的新思维拓供给,才能真正筑牢大国粮仓。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