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页>科技>资讯

我国科学家揭秘温室病害背后“隐形推手”

2025年05月19日 09:20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5月19日电(记者 高志民)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李宝聚团队一项新研究,揭开了温室病害快速传播的神秘面纱,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

温室蔬菜生产是蔬菜周年供应基础,不过随着种植业发展,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威胁蔬菜产品安全。病原孢子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如何在温室内引发病害备受关注。

据全国政协委员李宝聚介绍,温室中的温湿度变化是病原孢子的 “启动键”。以黄瓜棒孢叶斑病为例,病原菌孢子在高湿环境下吸附水分膨胀,湿度降低时,孢子内渗透压变化,细胞壁弹性回缩产生气体泡泡,为孢子的扭转 - 抖动运动供能。研究发现,当相对湿度下降到52%以下时,孢子释放数量急剧增加,就像给病原孢子装了 “湿度感应器”,湿度降低便开启传播。

孢子年龄也是影响传播的 “隐藏因素”。研究表明,孢子年龄增长,孢子间连接强度减弱,更易被风吹散传播。3天龄的孢子群,只有少量孢子在距离菌落10厘米处被发现;5天龄和7天龄的孢子群,释放孢子数量和传播距离显著增加。原因是年长孢子位于孢子链末端,分隔壁易断裂,而靠近分生孢子梗的年轻孢子与邻近孢子或分生孢子梗连接更牢固。

李宝聚表示,该研究让人们对温室病害传播机制理解更深入,掌握病原孢子释放和传播规律,有助于制定精准有效的防控策略。比如在温室管理中,可通过控制湿度和风速减少病原孢子传播。病害高发期,保持温室内湿度稳定,避免湿度剧烈波动,合理控制通风换气时间和强度,降低病原孢子扩散风险。此外,还能针对不同病原菌孢子释放特性,开发针对性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防控,降低病害发生风险。这些成果为温室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设施农业病害防控提供借鉴。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