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AI应成为文科发展的助力而非阻力
“如果把顶尖高校比作学术的‘大厂’,那么文科院系就像其中的‘边缘事业部’。在学术产值和资源分配中,文科往往处于劣势。甚至个别专业被裁撤、招生名额减少、预算被削减,文科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优化’压力。”近日,网络上的一则信息,掀起一场文科会否走向末路的深度讨论。
此前,据《人民日报》报道,哈佛本科生学院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其中大多是文科专业。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个别高校宣布取消历史、文学、艺术等“实用性”不强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也有大学停办诸如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音乐学、广播电视学、英语、传播学、考古学等人文社科专业的消息传来。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迭代的变革时代,新技术的快速普及为工作和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越来越多重复性、规律性较强的基础性岗位也受到冲击,对技术的依赖和崇拜加剧了一些人的恐慌和自我怀疑。当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瞬间生成万字论文、快速完成文字翻译、精准分析社会舆情时,未来文科发展路在何方?
文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科学,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在文学经典的阅读中,我们能洞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世界和时代烙印;在哲学著作思辨的海洋中,逐渐培养了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史学类书籍的记录中,梳理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文科既承载了人类对自身、对世界的思考与探索成果,又以艺术创作、习俗文化、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使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交流,让文化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也成为指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灯塔”。
文科的价值更多在于思想的传递,人工智能的正确价值观需要人文社会科学赋予,人工智能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人类使用。当一系列技术问题产生的时候,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为技术发展提供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技术问题进行评估、助力不同群体进行有效沟通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社会科学工作者。
“重理轻文”的倾向,部分源于对“实用主义”的过度推崇,但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技术而缺乏思想,只有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仔细审视国内外高校专业调整不难发现,被撤销的大多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文科专业。
如何做好新文科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一方面要破除文理对立的固化理念,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等学科深度交叉,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文科专业。此外,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社会机构的合作,在广泛的实践中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新技术使用能力的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身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洪流中,那些凝结了数千年文化思想精华的文科专业,更能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有机结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前行的引擎。(本报记者 秦云)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