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资讯

“典”亮生活 守护美好

——最高检第47次检察开放日活动特写

2025年05月26日 09:02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法治的长河中,民法典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民法典 ,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全方位守护着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的人生“全过程”。

在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典’亮生活 守护美好”为主题,举办了第47次检察开放日活动。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40余名师生代表,民商事法律专家学者,部分社区群众代表,与8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齐聚最高检东华门办公区,共同开启了一场深度感受检察机关贯彻落实民法典实际成效的奇妙之旅。

在“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环节中,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件,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民法典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强大力量。

湖北省荆门市检察院检察干警刘于宏带来的《民法典第1088条》,是一起关于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典型案例。独自承担家庭重担20多年的王大姐,在被判离婚时却未能获得经济补偿。这一案件在民法典的介入下,最终有了公正的裁决。江苏省睢宁县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戴广栋讲述的《老韩和“老赖”》,则是一起虚假诉讼监督案。一群毫不知情的菜农,被恶意诉讼成了失信被执行人,在检察官的依法履职下,他们终于摆脱了“老赖”的污名。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永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吴惠芳对《民法典第1088条》的办案故事感触颇深,他认为这一案例重新审视了家庭劳动的社会价值,彰显了民法典保护弱势群体、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立法精神,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生动诠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戴孟勇表示,通过检察官的讲述,真切感受到了他们在履行检察监督职责时,对事实真相的执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法律精神的领悟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对《老韩和“老赖”》印象深刻,他称赞检察官的依法履职,让菜农们卸下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胡思博指出,检察机关通过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起诉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对民事诉讼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维护了民法典的权威性,他还建议检察机关加大对重大典型案件的办理和监督力度,让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知更深刻。

在这一环节中,还有许多同样引人深思的故事。江西省鄱阳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朱霞讲述的《迟到的工钱》,是电影放映员老董拿着20年前村委会的欠条找到检察院,在检察机关支持起诉下,历经25年终于收到迟来工钱的故事。北京市房山区检察院检察官侯士芳的《假官司背后的真陷阱》,讲述了检察机关借助大数据模型,让被“合法”划走的公积金重回百姓口袋。最高检民事检察厅检察官助理李大扬的《两面锦旗的故事》,则是检察机关通过多方调查促使一起长达十余年、判决结果反复的纠纷成功和解。

当得知像聂树斌案这样改写当事人命运的司法纠错程序正是从这里启动时,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罗璇深受触动:“这里的每个细节都彰显着司法的严谨与温度,站在这个庄严的决策空间中,深刻体会到检察机关守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担当,这让我对法律职业更添一分敬畏,也对法治实践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检察开放日活动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但它所传递的法治精神和理念却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通过聆听办案故事,人们对检察机关贯彻落实民法典的工作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法治建设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在民法典的照耀下,检察机关将继续秉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守护美好生活,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 高志民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