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主席访谈
筑牢防止返贫致贫“堤坝”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当前,防止返贫致贫面临新挑战,如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家庭层面风险,城乡融合发展及农村人口流动便利对开展监测帮扶带来更大考验,5年过渡期后一些帮扶政策需要调整优化等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要把握政策导向,转变工作理念,创新方法手段,把防止返贫致贫的“堤坝”筑得更牢。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久之计,研究谋划过渡期后的帮扶政策体系,应更加注重常态长效,在分层分类帮扶上下功夫。标准上,建立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调整机制,统筹脱贫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欠发达地区政策,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支持各地根据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低收入人口范围,因地制宜探索缓解相对贫困机制。导向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进一步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和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同时,立足城乡融合,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补齐乡村冷链物流、数字技术等产业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普惠共享。举措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救助性等保障类政策探索打破“身份享受”,逐步“因需而享”;发展类政策综合考虑投入成本和实施效果、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多实施打基础、提能力、利长远项目。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关键在“防”。确保有风险的农村人口及时纳入监测,科学确定返贫致贫警戒线是前提。实践中,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农村人口收支及社会保障水平设定,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同时,强化精准思维,锚定警戒线综合设定不同等级的风险阈值,以有效实行分级预警。提高监测帮扶效能,数字化加持赋能不可或缺。例如,近年来,江西探索建设覆盖全省农村人口的监测帮扶系统,打通教育、民政、医保等13家部门44项数据和12家金融机构数据,实现常态共享、实时互通,并多维选择农户50项动态指标构建智能预警模型,变“人找人”为“数据找人”,有效解决了因覆盖范围扩大带来的监测难度加大、基层负担加重问题,也让监测、预警更具针对性、时效性。“防”得住,还需进一步健全临时救助救急难机制,遇困即扶;建立风险分析评估制度,未困即防,更好防患于未然,扶难于未发。
坚持在发展中缩小差距,是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治本之策,要更多将帮扶的着力点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增强产业活力,念好“山海经”,做强“土特产”,打好“特色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特点和市场竞争力的富民产业,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原则,强化产业精准扶持,探索因素法分配和竞争性分配相结合安排产业项目资金,并将联农带农效果作为前置条件,让农民不仅有活干,而且有钱赚。提高就业能力,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既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完善东西部劳务协作及定点帮扶机制,提高农村人口就业质量,又持续发挥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作用,吸纳困难群体就业,确保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保持稳定。激发内生动力,实行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建立防止返贫致贫负面清单,避免政策“养懒汉”。加大开发式帮扶力度,更多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激发自我发展主动性,实现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需要充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政府与市场结合构建多方合力帮扶格局,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帮扶政策评估制度,加强各类要素资源优化调配和合理供给,提高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效益。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长效运行。顺应农村人口流动趋势变化,探索建立户籍地与居住地信息共享和责任共担机制,有效解决人户分离带来的帮扶难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城乡间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的制度壁垒,促进“人、地、钱”等各类要素流向农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规范有序投资农业农村发展。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在实施兴村项目中衔接“帮”与“兴”、联结“企”与“村”、兼顾“义”与“利”,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弘扬企业家精神,履行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防止返贫致贫,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之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当以改革之力,谋长效之策,行发展之举,让乡村振兴基础更为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普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将行稳致远。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