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资讯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五位科技领域代表讲述科研故事
研发载人深潜装备、探索电磁兼容奥秘、助力干旱区生态保护……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科技领域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分享创新故事,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与家国情怀。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持续推动载人深潜发展
2020年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10909米,开展了世界首次万米海底高清视频直播……谈起“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全国政协委员、总设计师叶聪如数家珍。“奋斗者”号是目前世界上载人最多、作业时间最长、潜浮速度最快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近五年来,我们已累计开展了300多次下潜,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4个国家对地球上9条主要深渊海沟开展了科学考察,获得了万米海底的环境数据,发现了深海生物新物种,也在深海开展了长期观测和现场试验。”叶聪说。
“深海探测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载人深潜装备的发展让我们对深海科技进步有了足够的信心。”叶聪说,未来将持续推动载人深潜的智能化、谱系化和体系化,让中国深海科技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苏东林院士:破解电磁兼容“密码”
从吹风机到航空母舰,电磁兼容问题无处不在。长期以来,这一领域被视为“玄学”,但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和团队用数十年时间将其变为科学。
为获取科尔沁草原的电磁环境数据,苏东林团队曾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连续奋战多日。通过海量数据分析,他们发现了电磁发射的内在规律,首次提出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为我国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真问题。”苏东林强调,团队始终坚持“奔赴真现场、了解真需求”的理念,引导年轻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她特别提到,北航电磁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的奠基,“从宋丽川先生到何国瑜老师,我们接过的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电磁报国’的精神接力。”
张元明:解锁干旱区生命密码
新疆的沙漠中,一瓶矿泉水的意外泼洒竟揭示了生命奇迹。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一种黑色苔藓在接触水分后3至5秒内即可转绿,恢复光合作用。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苔藓能适应模拟火星的极端环境,为外星生命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的工作就是解锁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各种不利环境的,它们的生存密码到底是什么。”张元明说。近30年来,他和团队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荒漠绿洲、森林草原、大漠戈壁。
“目前,国家部署了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目的就是要评估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并提供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我和团队有幸加入到了这一重大科技任务中。”张元明说,未来将继续加强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的实际应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求。
陈征:科普教育的“播种人”
“我是‘科学大院’的‘门迎’,要用生动实验让科学触手可及。”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的科普理念,在“天宫课堂”中得到生动体现。他参与设计的“拍水不破”实验,通过微重力环境下的疏水结构演示,让全国青少年直观感受科技魅力。
从“天宫课堂”到科普节目,陈征开发的物理实验仪器已被百余所高校引进。他特别提到,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地面课堂上,当孩子们看到航天员演示的液桥实验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点燃梦想的火种。”陈征说,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因科普活动立志投身科研,他更加坚定了“为创新文化垒砖添瓦”的决心。
夏立雪:人工智能的“普惠者”
“让算力像电力一样无处不在。”作为“90后”创业者,夏立雪带领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团队,在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公司研发的异构分布式混合训练系统,支持千卡规模的大模型混训,已服务全国20余省市的40余个算力集群,混合算力逾7000P,相当于350万台电脑同时工作。
这家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企业,正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医疗等领域的落地应用。例如,其异构云平台已为智
五位科学家的故事,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精神的缩影。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这些奋斗者的足迹,正引领着中国从“跟跑”走向“领跑”,在星辰大海中开辟新的天地。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