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传统,在粽香里流淌

2025年05月30日 15:20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5月30日电 (记者 司晋丽)晨光初露,随着木门“吱呀”一声,云南省建水县的临安小院总会有一位身形微弓的老人缓缓走出。老人叫李凤梅,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委员工作室特邀的“生活家”老师,大家亲切地喊她“外婆”。多年来,李凤梅凭借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传统手艺,用一双巧手将古老的生活智慧传递给下一代,也成为孩子们心中慈爱可亲的老师。

外婆最拿手的,便是包粽子。院中的陶瓮里,裹着黄冰糖的玫瑰花糖稀沉淀着琥珀色胶质沉渣,甜香四溢。“这是去年玫瑰盛放时攒下的,给清水白粽添的宝贝。”外婆介绍。檐下,干粽叶随风轻晃,沙沙声中漫出陈年清香——那是三伏天采下的箬竹叶,经蒸煮、晾晒,在阴凉处蛰伏着,只为与端午来一场深情相拥。

每年端午节来临之际,田静委员工作室亲师班的小小传承人都会迎来包粽课堂,而外婆便是这里的主角。孩子们在米堆里手忙脚乱,稚嫩的小手总不听使唤。外婆穿梭其中,手把手教学。刚握住这个孩子的手,另一个孩子的手腕又抽走了,她却始终耐心地念叨着:“摸到没?指缝间米粒顺滑流过,就说明泡好了。”说着,外婆举起一片粽叶对着光,“可别被那绿油油的叶子骗了,黄褐色、带着太阳味儿的才是好料,那些碧绿的,中看不中用。”在她的教导下,孩子们渐渐掌握了包粽的诀窍。

77

一年一度的包粽课堂,总是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古希腊人赞颂的“米提斯”——实践智慧,在外婆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智慧拒绝被简化成冰冷的公式,而是在经验与环境的交融中生长、延续。

粽香四溢的饭桌上,外婆常说起往昔。那时,邻里间常互赠亲手包的粽子,可如今,自家包粽的手艺愈发少见,承载着智慧密码的美食秘方,正被速冻粽子步步紧逼。米提斯如朝露、似闪电,深深扎根于土地、季候与身体记忆,却在科技标准化的浪潮中,快速消散。面对这一现状,外婆十分忧心,她深知这些传统智慧的珍贵。

在课堂上,外婆一遍遍耐心演示包粽技巧。看着有的孩子举着手机录像,却不肯伸手触碰糯米,她轻轻一叹:“生活里的智慧,得靠反复实践才能领悟,光看视频哪行?”于是,她带着孩子们用古法熬制糖稀,教他们嚼生米辨好坏。直到夕阳染红院墙时,孩子们终于尝到了亲手制作的美味。那一刻,外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78

小小非遗传承人们在认为包粽子做准备

多年来,外婆的“米提斯”早已化作粽香,融入孩子们的血脉。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孩子们终将懂得,他们手中捆扎的不只是糯米与箬叶,更是外婆用一生经验编织的守护之网——这张网,兜住了渐被遗忘的二十四节气,留住了人与土地的深情对话。当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至少还有一双双被草绳磨红的小手记得:真正的文明,离不开玫瑰糖稀般醇厚的时光,离不开“外婆”们坚守的、与万物温柔对话的耐心。

编辑:解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