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青年人婚恋意愿调查:
婚恋数据走低的背后为化解青年婚恋难题,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创新服务模式、搭建交流平台、优化政策支持和引导正确观念等措施多管齐下。但年轻人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婚恋问题?他们还需要怎样的支持?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倾听了来自一二三四线城市不同领域的年轻人的心声。
为什么没有谈恋爱?
“人生应该是旷野,我不拒绝一段亲密关系,但我也不会把恋爱结婚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今年36岁,曾在知名外企就职的林珊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冬天滑雪、夏天骑行,每天都为了自己的爱好忙得不亦乐乎,也因此结交了许多跨越年龄的友谊。谈及恋爱,林珊对此抱有乐观、豁达的心态,“这还得随缘,从轻松交朋友开始慢慢去相处。”比起“短婚”“快餐式恋爱”,林珊更期待长久、称心如意的关系。
“30岁之后,父母看我的状态很好,也就不催我了,他们其实只是担心我们没人照顾。看见一起玩的朋友们因为兴趣爱好,遇见了自己的另一半进入婚姻殿堂,我也很向往。遇到我喜欢的,我肯定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接触。”林珊笑着说道。
25岁二线城市某中职学校教师李婷则表示,工作太忙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她与记者分享,一个人带6个班,负责两门课,周末常需要培训、加班、比赛,高强度的工作忙到没有个人生活,这不仅是她的日常,也是众多青年教师的生活写照。
来自上海某985高校实验室的博士生张帆对当前大城市的婚恋进行了理性分析:在高强度工作、远距离通勤、不确定晋升等多因素干扰下,青年恋爱的投入收益失衡。而对于婚恋,即将赴京的他袒露出压力:“北漂面临诸多不稳定,大城市买房买车,都是巨额的支出。即使谈恋爱,在高强度工作和长时间通勤下,也不过就是周末情侣、网络夫妻,和虚拟的关系没有太大的差别。”
“小镇青年”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今年29岁,在某县城中学担任物理老师的名校“回流”青年陈峰坦言,现在回老家的年轻人少,越来越不好找对象。“我中学在市里读的,中学同学回到市里的10个里面可能也就1个,更别说回乡县的了。回来的年轻人少,普遍存在男多女少的现象,能接触到的年轻人也就少,想要脱单自然也就难了。”
陈峰还反映:“以前大家都默认男生主动,但现在女方家庭一上来就会问,在城里有没有房、有没有车,算一算经济账,大家都谨慎起来了。而且我们工作也忙,男生普遍不想再无休止地提供情绪价值去哄女生,很多人一开始不愿意将就,年纪越大发现能交到的异性质量越差,索性后面就不谈了。”
记者进一步追问:“现在婚恋平台很多,是否尝试过借助工具解决圈子小的问题?”李婷、王征直白表示了对婚恋平台的排斥,“不喜欢目的性的交流”,不想将感情物化为“摆条件、讲物质”,期待“自然、不功利地接触”,是他们拒绝使用相关平台的主要理由。
林珊对于婚恋平台的态度相对中立,认为此类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认识渠道,并表示自己身边就有很多通过婚恋平台进入婚姻的朋友,但也指出了当前婚恋平台存在的问题:“现在很多商业婚恋平台监管存在问题,男性质量不高,推送也不够精准,看来看去,觉得都是浪费时间。我曾经还参加过公益性的交友活动,但是很多年没见到过了。如果能有更多官方严选的婚恋平台,可信度和成功率可能更高。”
此外,针对青年所谈及的经济账,记者询问了当前一系列结婚补贴政策对青年们婚恋的影响。
陈峰分享:“县里目前没有明确的结婚补贴,但是有针对高学历人才的购房补贴。遗憾的是因为人才外流严重,符合要求的高学历人才占比较少,补贴覆盖到的人群极为有限。”
张帆表示听说过,但是不太了解具体的内容。在记者展示了部分城市的结婚补贴政策后她表示,确实省了一些钱,但千元、万元的奖励,对于百万量级的房子来说终究是杯水车薪。
在恋爱结婚中,青年需要哪些实实在在的支持?
林珊提出了开设培训课程,提升青年人情感交流能力的设想。“现在新闻报道里常有‘NPD’‘冷暴力’‘性单恋’‘回避型人格’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有一定的人群需要正确引导和教育。”
陈峰沉思片刻,吐露道:“谈恋爱,就是要有时间有闲。”并以教师为例,提出反内卷,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保障个人可支配时间的重要性。
张帆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谈道:“目前主要就是压力大的问题——房价压力大、个人生活压力大。相比起构建交友平台、提供公益性婚恋服务,为年轻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确定性,拿出更普惠有效的政策缓解住房、就业压力,可能对我们青年来说更为实在、更为有效。”(本文人名皆为化名)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