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60期影视大讲堂
“AI视野下120年中国电影史的新研究”在京举办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 郭海瑾)6月5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60期大讲堂“AI视野下120年中国电影史的新研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阐述了本期影视大讲堂主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
影视大讲堂现场
赵卫防介绍,今年正值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与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李少白先生逝世10周年。李少白先生是中国电影研究生教育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电影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如今全国数百所高校开设电影史课程,最初的奠基人之一正是李少白先生,他与程季华和邢祖文先生共同完成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作为电影史学的创立者,其代表的学派可简称为“我写历史”派。这一学派强调建立自身的史学观和分析框架,所有史料服务于论述逻辑和整体史观,《中国电影发展史》是这一路径的典范,深刻影响了后续大量电影史著作。另一重要学派是以邢祖文先生为代表的“还原历史”派。邢先生以史料考据见长,专注于收集和运用各种史料,致力于还原历史的真实时空。李少白和邢祖文先生都是中国电影史学界不可或缺的创立者。值此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影视大讲堂邀请李道新和钟大丰教授,聆听两位老师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认为,当前学术界有个颇为普遍的现象:当数据库出现后,文字检索十分便捷,我们也越来越依赖文字资料,但对影像本身的关注却不足。图片亦是如此,在当前数字化的电影史研究中出现和运用中有时却被作为文字的附庸。AI数字技术极大便利了资料的搜集整理等工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这种基础性工作量减少的便利条件下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避免在数据丰富的表象中丢失对既有研究经验和方法的认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表示,AI可以辅助我们完成以往难以企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但它不能替代我们基于艺术感知的创造性研究和批判性思考。在拥抱AI带来的效率和工具革命时,必须警惕过度依赖数据库文字检索而忽视影像本体,避免重新跌入“文本中心主义”的陷阱。总之,在AI时代,我们要善于运用技术提升效率,但必须坚守人文研究的核心,即对影像本体的艺术感知、对历史复杂性的批判性解读,以及超越规则化的创新思维。不能让便捷的数据库限制视野,也不能让技术修复扭曲历史原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孙萌认为,近年来中国电影修复技术稳步发展并逐渐成熟。电影修复应该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胶片材料的人为增补或去除,但这都是为了尽可能地使影片恢复原本样貌,而不能擅自对影片质量作出后天的优化,如此才能准确呈现当时的电影制作各方面的状况,为史学者的研究考察提供真实证据。她表示,针对影片史料的播放与说明,应建设更加适应电影媒介视听形式特征,与已有综合性图文史料数据库互为补充的早期影片修复史料播放平台。此外,还可以开发设计专门的APP视频软件放映早期影片史料。早期电影史料成果数字化网络呈现平台设想的实现需要数字技术、高科技人才、文化政策与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AI视野下,要促进技术、史料、人才资源的多方合并融通,才能有效促进史料数字化保存、呈现,助推电影史学研究,创新电影史料学研究路径。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远认为,列夫·马诺维奇的《Cultural Analytics》融合了人文学科和数据科学的方法论,建立数据、图像、文化分析三者的关系,通过搭建算法模型,尤其是通过图像数据分析当代视觉文化,并提出“非文本为中心的人文分析模型”。她表示,其实在AI视野下以“非文本为中心的人文分析模型”重构电影史是一种新思路。传统电影史的研究中电影往往被理解成讲故事的媒介,围绕着叙述结构、剧情发展、作者意图、类型变迁等展开研究。通过解读图像重构电影史,从图像怎么被安排,重复了哪些视觉规则,为谁而设,为谁所看见,最终落回到图像规则如何运作,最终则是文化体系中看与被看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储双月表示,当前,AI技术在影视创作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彻底颠覆了视频制作的传统方式。而120年中国电影史在研究范式上已经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认识论的转移、从时间到空间认识论的转向,以及知识考古学、媒介考古学等作为一种跨学科知识生产对电影研究进行的调整。AI电影时代是否意味着已经进入“重构电影史”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来做好中国电影史研究显示出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