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页>科技>资讯

科学与艺术在山顶重逢

2025年06月16日 13:51  |  作者:肖楠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6月16日电(记者 肖楠) 近日,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开幕,一进门,就看到一幅幅裸眼3D全息画作,不用戴3D眼镜,也可以看到3D效果,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令人印象深刻。少女好像从画布中“浮出”——珍珠耳环泛着湿润的釉光,随着笔者视角移动,那抹温润的虹彩在暗处微微颤动。当笔者侧身,能看见她睫毛在烛光下投出的细影,皮肤上细腻的笔触化作真实的肌理。3D裸眼技术赋予平面画作更加深邃立体的效果,在不久的未来,这也许会颠覆画作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另一个展厅,设置了情绪检测仪,当笔者站在展厅中间,双手触摸传感器,围绕笔者的曲面大屏幕就可以呈现出笔者的情绪——愉悦,紧接着是一幅随机生成的白色线条在深蓝色背景上蜿蜒展开,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变换成新的形态,笔者环绕其中,让愉悦的情绪具象化为一幅巨大的印象派作品。这个展览通过数字技术把情绪转化为艺术,打通了感觉和视觉之间的深层连接,为我们每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横琴,看见故宫》艺术展上,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笔者沉浸式欣赏到故宫建筑艺术在四季更迭中的独特韵味,还看到一个个精美的瓷器影像在展览中“转起来”,能够360度观察这些文物的细节和工艺,更直观地感受到故宫的建筑之美、文物之韵、文化之魂。事实上,把数字技术和博物馆展览相结合的形式已经悄然兴起,比如三星堆文物展、南京博物院《坤舆万国全图》展览、《折叠敦煌·画丹青》艺术展等等,无论是剧本生成、原画制作,还是最终内容生成,很多步骤都是使用AI进行创作的。可以说,AI在不同领域已经成为创作助手和工具,大大提升了创作效率。这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的尝试,为促进古今中外的艺术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有艺术家利用AI生成不确定不稳定的躁动状态,创作出循环影像,来表现未来方生方灭的状态;艺术家用智能技术制作无人出演的电影,表现地球末日收集电子垃圾的场景;还有艺术家利用生成对抗网络的预测算法,模拟威尼斯运河及水波粼粼的倒影……在艺术家与AI共同创作的过程中,人类提供初始的创作动机(提示词),机器通过技术算法将人类历史记忆(数据训练权重)与即时决策融合,从而涌现出超越任何单一主体的新型想象力。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发展一次次地推动艺术和人文的发展,艺术家们也一次次倒逼着科学家们、工程师们进一步升级产品来适应表达需求。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科学与艺术总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事实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科学和艺术在每个转角都会碰面。从笔墨纸砚到化学颜料,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和绘画方式;而印刷术的出现,让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颠覆了艺术创作的流程,改变了人与世界的交互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的平权。数字技术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让我们可以使用AI工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甚至重构自己的宇宙观。当科学和艺术在山顶重逢,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艺术家。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