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萧克创作小说
西安事变后,萧克率部进驻陕西三原,这期间,他读到一本苏联小说《铁流》。《铁流》描写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逐步锻炼成为革命队伍的故事。萧克不由想到自己所在的红军,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人民武装,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铁流》,于是萌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
1937年5月,萧克在延安出席苏区党代表会议。会后,萧克又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规模宏大、情况复杂、斗争激烈,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都不多见,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仅仅是他自己的经历就很丰富曲折,如果能将这些写出来用以激励人们的斗志,将是一种很好的抗战准备。小说《罗霄军》的构思便始于此。
七七事变前,萧克开始动笔,到卢沟桥枪声响起时,已经试写了几章。军队改编出师晋西北后,战事倥偬,小说便时写时停。来到平西以后,虽然工作依旧紧张繁忙,但总算是安定下来了。萧克把白天躲避日军轰炸和很多夜晚休息时间都利用起来,小说进展越来越快。到了1939年10月,这部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初稿,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宛平县斋堂镇马栏村完成了。
消息传开,不少人都很吃惊。其实,萧克在湘赣根据地时就写过诗歌、散文、小故事等,有些还在《湘赣红旗》《红色湘赣》等报刊上发表过。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罗霄军》的重要基础。
1985年,萧克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经夫人和友人动员,决定对《罗霄军》进行修订。他还为此作了一副对联:“雕虫半世纪,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戎马六十年,乐得解甲,赋闲再难闲。”经过反复修改完善,这部小说终于在1988年正式出版,出版时书名改为《浴血罗霄》。
这时,距离当初构思提笔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本文摘自《黄埔》双月刊214期《萧克抗日战记》)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