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两岸>资讯
民间交流浪潮奔涌,两岸融合势不可挡
——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综述
■ 6月15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盛大开幕,再度成为两岸民众瞩目的焦点。本届论坛秉持“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的定位,围绕“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主题,精心设计了基层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四大板块共计56项活动,每个板块都聚焦特定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格局。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本届论坛吸引超7000名台湾各界人士参会,彰显出两岸民间交流蓬勃的生命力与深厚的民意基础。
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尽显
海峡论坛始终坚守“民间性”定位,成为两岸民众自发交流的核心平台。论坛上,来自台湾的民间代表以自身经历,讲述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杭州盲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启民,12年前以“一无所有”的姿态踏上大陆,如今已成长为拥有70多家连锁店、带动600余位残障人士就业的企业家。他在分享中感慨:“在大陆,大家把我当亲人。”大陆广阔的市场、优质的营商环境,不仅成就了他的创业梦,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谊。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教授林浩鼎,从15岁在大陆埋下法治理想的种子,到在北大攻读博士、参与国家政策法规制定,他在大陆的16年逐梦之旅,充分印证了大陆为台湾人才提供的广阔舞台。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没有宏大的政治叙事,却以最真实的情感与经历,传递出两岸民间交流的蓬勃生命力。
“草根性”是海峡论坛的鲜明底色。本届论坛56场系列活动,吸引了台湾工会、青年、妇女、农渔水利等各界基层人士深度参与。在青年交流活动中,众多台湾青年分享在大陆就业创业的酸甜苦辣。他们有的投身文创产业,有的扎根农业领域,从基层打拼的经历中,感受到两岸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在基层交流活动中,两岸社区工作者、农民等群体面对面交流,探讨基层治理、农业技术合作等议题,让两岸融合发展的理念真正深入基层、贴近民生。这些来自草根阶层的交流与互动,让两岸民众得以跨越海峡,触摸彼此的生活温度,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论坛的“广泛性”在本届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超7000名来自台湾有关政党、工商金融、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各界人士齐聚厦门,涵盖台湾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企业家群体热议两岸经贸合作新机遇,到文化界人士共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从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交流康养经验,到民间信俗团体共叙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论坛成为两岸各界智慧与力量汇聚的平台。这种广泛参与,打破了行业、地域与身份的界限,让两岸融合发展的图景更加丰富多元,也让两岸同胞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
“首来族”为两岸交流注入新活力
本届海峡论坛上,台湾青年“首来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初次踏上大陆土地的台湾青年,带着好奇与期待,积极参与论坛活动,为两岸民间交流带来蓬勃朝气。“百闻不如一见,这里的发展远超我的想象!”一位“05后”的台湾青年兴奋地说道。他表示,自己热爱传统文化,希望能在大陆学习到更多知识和经验,为两岸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在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上,近100家用人单位、政策咨询机构与大批台湾同胞热烈互动,其中青年占比约八成。这些初次来到大陆的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就业创业环境充满好奇与期待,他们积极与用人单位交流,探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活动中,台湾青年“首来族”与大陆职业院校师生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新方向,他们对大陆先进的职业教育设施和理念赞叹不已。
不少台湾青年“首来族”在交流中表示,以往对大陆的了解多来自新闻报道、朋友言论或网络资讯,此次来到大陆,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一位来自台湾高雄的大学生说:“原以为大陆和台湾差别很大,来了之后才发现,我们不仅语言相通、文化同源,这里还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为了帮助台湾青年更好地了解大陆,论坛精心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台湾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在论坛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台湾青年“首来族”深度参与海峡视听季、海峡阅读大会等活动。海峡阅读大会上,两岸青年围绕书籍分享感悟,台湾青年“首来族”惊喜地发现,大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果丰硕,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知识之窗。不少台湾青年在活动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发现了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大陆充满了机遇,我打算毕业后就来这里发展!”一位台湾大学生坚定地说。
要交流、要合作、要和平的民意不可挡
自民进党再次执政以来,为了阻挠台湾民众参加海峡论坛,不仅污名化海峡论坛是大陆“统战工具”,更祭出各种手段恐吓或迫害参与论坛的台湾民众和各界人士。
面对民进党当局的重重阻挠,台湾各界人士在本次论坛上勇敢发声,表达对两岸交流的支持与对“台独”行径的批判。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首次出席海峡论坛,他指出,台湾民众渴望两岸朝向“和”与“合”的方向,今年5月以来台湾各项民调显示,多数台湾人民支持两岸和平与合作,认同两岸都是中华儿女,这是台湾绝对的主流民意。他期盼两岸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深化合作,用交流取代对抗。
新党副秘书长游智彬痛批赖清德所谓的“17项策略”,称民进党再多的政治操弄也阻挡不了两岸同胞的亲情呼唤和真心交流。他回忆起三四十年前两岸刚开放交流时,台湾老兵寻找亲人的场景,质问民进党当局的阻挠行为是否有良心、道德和正义。这些来自台湾岛内政治人物的声音,反映出即便面对民进党当局的高压政策,岛内民众追求两岸交流合作的决心依然坚定不移。
台湾人民共产党主席林德旺已参加多届海峡论坛,但近些年因积极推动两岸统一事业而多次遭民进党当局政治打压并被禁止离境,缺席三次海峡论坛。本月9日,台北地方法院再次判决林德旺无罪后,他立即“踏浪”而来,参加到两岸民间交流中。
林德旺说,面对赖清德当局的种种阻挠,台湾民众并没有退缩。“我们渴望交流,任何阻碍都无法动摇我们的决心!”
事实上,多位参加本届论坛的台湾民间团体代表表示,他们不惧民进党压力,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到大陆,参加海峡论坛。
“我觉得这次参加海峡论坛的最大感悟,就是促进两岸同胞间的‘家和万事兴’,尤其是‘家和万事兴’里的‘和’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合’可以相通用,就代表两岸间的和平、合作,合在一起。”台青王裕庆说,“之所以今天这么多台湾民众不畏惧赖清德当局恐吓和威胁来参加论坛,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两岸交流可以给两岸同胞带来幸福的发展,两岸同胞都很珍惜彼此的相知相爱,和平和谐相处,说真的,就算赖清德阻碍两岸交流,台胞们也会自发地加强交流,勇往直前地过来交流。”王裕庆认为,两岸交流本来就是大趋势,民进党自己单方面搞阻碍、搞打压,最终只会被民众唾弃。为了有利于加强交流,王裕庆还建议,未来大陆可以更加放宽条件,“只要台胞愿意增进两岸一家亲,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便可放开手让岛内各阶层来大陆交流,甚至鼓励他们像‘馆长’陈之汉一样自己做自媒体,用接地气方式来大陆走走拍拍,将真实的大陆分享给岛内。”
十七载岁月,海峡论坛见证了两岸民间交流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它宛如一座坚固的桥梁,横跨海峡,连接着两岸同胞的心;又似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呵护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冲破阻碍,投身到两岸交流的大潮中来,共同描绘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携手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本报记者 高杨)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