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吴宓的君子之交
1938年4月,吴宓到西南联大蒙自校区任教。蒙自西门大街上,有一家在当地开了30多年的粥饼铺,“桌子、凳子、碗匙都很干净,价格又便宜”,因此生意非常红火。老板叫雷少卿,四川人,60多岁,满头银发、笑容可掬。他的粥用大米、桂圆、莲子等熬制而成,味美而滋补,每碗3分钱;还临时制作米饼,俗名粑粑,香糯而细嫩,每个1分钱。
吴宓经常光顾此店,非常喜欢这里的特色美食。看到雷少卿“须发皆白,衣履整洁,手着白玉扳指。终日制饼,从容而熟练”,而且“态度和煦雍穆,与之语,尤温雅可亲”,吴宓不由心生敬佩,觉得雷少卿不求闻达,洁身自好,“似有道之隐君子”,便对他有了惺惺相惜之意。
有一天,吴宓来了灵感,挥笔写下两副对联,送给雷少卿。一曰:“年高德茂,物美价廉。”另曰:“无名安市隐,有业利群生。”雷少卿看到赠联,喜出望外、极为珍视,装裱后挂在店内显眼位置。粥饼铺的顾客大多是西南联大的师生,见到吴宓的“广告”,便来得更勤了。但吴宓赠联是出于真诚,并不因此居功,也不求任何回报,常常到店“食且付价而返”。
过了一段时间,雷少卿打听到吴宓的住处,派自己的儿女前往“天南精舍”找到吴宓,送来两件礼物:山茶木笔筒,玲珑盘旋,刻镂如假山;汝窑笔洗,外豆绿而内白纹。这两件文房雅玩,非常精致,一望即知价值不菲。
吴宓不好拂了雷少卿的美意,遂收下礼物。10月,吴宓要返回昆明。临行前,他亲自把这两件古物又完好无损地璧还给雷少卿,还找了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迁徙无定,行李拥塞。
事出突然,雷少卿不知如何是好。想到吴宓前去昆明道路漫长崎岖,就把自己常用的香木黑漆手杖送给了他。吴宓几番推让,终感盛情难却,就收下手杖。第二年,他又将这根手杖转赠给了在蒙自曾经与自己同居一室的涂文教授。(王剑)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