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党外知识分子
府涵璐:苏绣绣娘的创业路
府涵璐(左)在指导学员制作苏绣
“今年7月,我们要带着苏绣作品到布达佩斯去进行文化交流,还要到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进行文化交流和展示。”说起这段旅程,海归绣娘府涵璐充满期待。但从农房改造的苏绣传承基地出发走向世界,对她来说却不是第一次——2017年中法文化论坛,她曾带着融合苏州园林与法国立体剪裁的“万物生”系列亮相尼斯,收获开门红。
追溯其带着中国非遗向国际化探索的起点,要回到府涵璐的留学时光。“当我在苏格兰地区手工艺博物馆里,看到游客排队参观当地传统格子布时,第一次意识到苏绣不该只是老家乡下妇女的谋生手段。”这位苏州姑娘,彼时正在英国攻读媒体与广告专业,在欧洲手工艺文化的对比中,首次窥见家乡非遗的潜在价值。
留学归来后,在高校任教的府涵璐负责教授巴拿马留学生汉语,她创新性地开设了双语苏绣课。“我用从小妈妈教的苏绣的色彩、纹样,向留学生讲述苏州的历史文化,教他们学中文,也学习中国民间文化。当学生将民族图腾融入绣样,甚至多年后仍从海外寄来融合了苏绣元素的刺绣创作,我深刻地意识到,针线能够消弭文化隔阂。”这带给府涵璐启发,也推动她在2023年做出关键抉择——辞去教职,利用父亲花木基地的闲置农房,创建了“轻绣森林”。
这个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苏绣传承基地,吸引当地30多户村民加入。“绣娘、村民以前务农或者做手工,现在他们成为讲解员和老师。有研学活动时,他们向下一代传授经验、知识。来‘轻绣森林’工作的村民平均增收30%。”府涵璐自豪地说。“我们还推荐绣娘去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后,大家的技能、自信心、职业自豪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与诸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一样,苏绣在传承中也面临挑战。对此,府涵璐认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保障绣娘的生计,让产业具备自动造血功能;其次创新要根植传统文化与技艺特色。令府涵璐自豪的是,作为海归绣娘,她更能自然而然地将守护传统与大胆创新有机融合。府涵璐说:“苏绣作品不仅仅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也应当注重实用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更让她庆幸的是,“欧美同学会就像个‘资源枢纽站’,帮我突破了手艺人的思维局限。”谈及苏绣传承与出海的历程,府涵璐颇为感慨自己在欧美同学会平台一路的成长与蜕变。
2021年9月,府涵璐接过苏州市吴中区欧美同学会第一届副秘书长的聘书,自此开启了与欧美同学会的不解之缘。2023年,她加入苏州市欧美同学会并当选理事;次年,又担任苏州市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秘书长。这些身份的转变,为她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窗,也让她在苏绣创业的道路上不断迎来新机遇。
在欧美同学会组织的非遗创新沙龙等活动中,府涵璐常常能在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中获得创业灵感。当她的苏绣文化农庄陷入运营困境时,一位金融专业的学长提出建议:“为什么不把农庄变成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可以亲手绣香囊、参与非遗服饰秀,甚至定制专属纹样。”这一思路让农庄成功转型,推出的体验项目吸引来大量游客,有效解决了经营难题。
而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征程中,欧美同学会中担任跨国企业高管的同仁主动为府涵璐分析优化策略:“不能只做原样输出,要琢磨当地人的文化喜好,把他们的文化元素巧妙地揉进苏绣创作中,人家看了才会亲切、产生共鸣。”
一次次的指导,帮助府涵璐调整产品设计,推出更符合海外审美的苏绣产品;一次次的助力,让她成功对接更多海外客户,进一步拓宽苏绣出海的渠道。
府涵璐将欧美同学会视为精神家园,从中汲取着营养;她也努力参与其中、贡献其中。如今,“轻绣森林”已成为欧美同学会的活动基地,“留学报国”创业沙龙在此上演,这片乡土中团结一心的海归力量,越来越凝聚成乡村振兴的星光。
在府涵璐看来,欧美同学会的“留学报国”理念,不仅仅是口号。“不必纠结宏大叙事,做好当下每一针,时间自会织就答案。”当她带着新的绣品即将再次亮相世界,她无比自豪,那方承载着两千多年文明的中国丝帛,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迎向新的晨光。(本报实习生 张博涵)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