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党外知识分子
蔺霄麟:“砚”续千年文脉
蔺霄麟(右)与父亲在澄清过滤澄泥
在山西新绛县澄泥砚窑坊内,跳动的柴窑火光映照着一位年轻人的侧脸。他手托砚台,神情专注,仿佛在探寻着千年非遗的技艺密码。这位年轻人,便是山西省运城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蔺霄麟。
绛州澄泥砚始于汉、兴于唐,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四大名砚”,其制作工艺复杂,需历经选料、过滤、陈腐、制坯、雕刻、烧制等数十道工序,尤以“火烧水淬”的烧制技艺闻名。
2019年,在韩国学习陶艺多年的蔺霄麟,带着对陶瓷材料学的系统知识回到家乡,正式接过家族传承的澄泥砚制作技艺。“选这个专业时,就想着要把老祖宗的东西做下去。”蔺霄麟坦言,自幼浸润在澄泥砚的制作环境中,留学经历让他得以从材料科学、设计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项非遗技艺。
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韩国学到的现代陶瓷工艺与传统技法融合——他带领团队建立标准化泥料配比体系,通过科学记录窑温、湿度、进氧量等参数,将五色澄泥砚的烧制成功率从偶然出现提升至60%~80%。“爷爷给我出了‘五色砚’的课题,我花了一年时间试烧黑色,半年试烧紫色,每一窑都记满了数据。”他指着窑炉旁厚厚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窑位、不同季节的烧制变量。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坦途。蔺霄麟当下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与父辈的理念碰撞。“父亲想把传统的窑炉替换成现代设备,认为能提高产量,但我认为用电烧出的砚台无法展现柴烧砚台的独特肌理,更背离了非遗的核心价值。”在欧美同学会组织的活动中,蔺霄麟找到了破局思路。“与不同行业会员们的交流后,我明白了传统与现代可以共生。”如今,他采取“双轨制”,主品牌绛州澄泥砚坚持100%纯手工制作,维系非遗本真性;文创品牌则适度引入现代工艺,开发镇尺、笔搁等衍生品,扩大文化覆盖面。这背后,是年轻传承人在传统基因与当代需求间的平衡。
在蔺霄麟的工作室里,一方方小巧的澄泥砚藏着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我现在把砚台做小了,价格相对降低,目的是让更多人愿意来感受砚台的魅力。”小砚台做好了,受众从何而来是蔺霄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传统技艺不能困在窑坊里,现在互联网直播平台这么多,你可以考虑做直播。”参加欧美同学会活动时,会员朋友给了蔺霄麟启发。
说干就干,蔺霄麟立即决定要搭建一支宣传澄泥砚的电商直播团队,把拉坯、雕刻、烧制等工序拆解为可视化的文化叙事展现给观众。每月十几万元的销售额背后,是他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活态传承”的深刻理解,“直播不仅是售货,更是让观众看见一块砚台从泥土到成品的生命历程。”这种传播破局,也是他留学韩国学习陶艺时建立的“材料科学﹢设计美学”思维的落地实践。
作为欧美同学会会员,蔺霄麟在积极参与会内交流活动的同时,也时刻在思考如何为欧美同学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他希望能活化自己在非遗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资源,策划和执行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希望借助自己搭建的电商直播团队和销售渠道,分享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优秀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蔺霄麟表示,他将继续深耕传统颜色复原,挑战“一砚五色”的极致工艺,推动文创品牌独立运营,用现代设计语言解读非遗,让绛州澄泥砚走出国门。(本报记者 陈姝延 通讯员 王威)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