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多方共探 让乡村孩子爱上阅读

2025年06月23日 14:08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6月23日电(记者 郭帅)由多阅公益主办的“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主题媒体沙龙近日在京举行。教育领域学者、公益组织代表、学校教师、志愿者等多方人士齐聚一堂,围绕乡村学校阅读教育现状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聚焦破解乡村儿童阅读教育“有书不读”难题,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

1

圆桌讨论

解码乡村儿童“有书不读”困境

“儿童是教育公益的核心主体,对于乡村教育而言,乡村孩子尤其需要陪伴。”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看来,当前乡村教育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城挤乡空”现象致使乡村教育主体流失;二是在AI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亟待重新定义;三是乡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

黄胜利表示,未来教育公益应构建以儿童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协同支持的儿童成长共生生态,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同时推动资源提供者向能力赋予者和权利倡导者转变,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教育公益的发展方向。”

“乡村儿童阅读公益已从‘捐书时代’‘人书共建时代’,迈入‘整体县域推进’阶段。”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在沙龙上分享了她对乡村儿童阅读现状的观察。

“在AI时代,未来阅读需更加注重重构人与知识的关系,凸显人的价值与阅读价值。”卢玮静建议,公益组织要深入一线,助力当地孩子生态发生改变,激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共建多方协同思考、共同行动的阅读生态,通过下沉、激活与共生创造更多可能。

多阅公益外联负责人张升华聚焦“多元志愿者长期陪伴乡村儿童自主阅读模式的十年探索”,阐述了多阅公益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困境的经验,展现了机构带动多方共创,促进乡村儿童自主阅读的过程。

“10年来,多阅公益把儿童自主阅读成长分成3个阶梯,分别为读完一本书、习惯养成和思辨创造,以‘远程志愿者阅读陪伴为主,在地志愿者辅助支持,结合教师共创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项目模式,希望以此唤起孩子自主阅读内在动力。”张升华说。

张升华以云南金源乡中心小学为例,“该校在开展多阅读桥项目后,部分孩子的表达力提升、语文成绩有所提高。”

“志愿者阅读陪伴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志愿者能和孩子们构建起朋友式的关系,从而实现更平等对话。”张升华说,通过志愿者的长期陪伴,孩子们获得了更多的鼓励,也被激发出更多自主阅读的潜能和内生动力。“未来,希望通过创新和陪伴,让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更好地发展,为解决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问题贡献更有效的路径。”

搭建阅读桥梁,多方共创一线实践模式

在乡村儿童阅读领域,众多一线实践者积极探索。沙龙上,来自甘肃瓜州双塔中心小学的语文教研组长张玉荣分享了一场阅读的“破茧之旅”。

“参与阅读项目后,孩子们的变化很明显,从沉默寡言变得积极发言,从有书不读到反复阅读甚至背诵。”

张玉荣还记得,班里一个从不主动发言的孩子,在一个寒冬的早上主动要求给志愿者写封信。“他在信里写道:小包老师、奥奥老师,天气很冷,要多穿衣服,别着凉。我们很爱上你们的课,上课感觉很开心。”

“在老师和志愿者的鼓励下,很多孩子爱上了阅读,也敞开了心扉,师生间建立起深度链接。”张玉荣期待,孩子们能在阅读中不断成长,绽放光芒。

“我们的资源有限,学生普遍缺乏阅读习惯。”云南寻甸仁德四小副校长胡思珏介绍,多阅远程阅读课程开展后,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自主使用阅读记录册的习惯,也更愿意与志愿者分享阅读感受和疑惑。

“我们学校将每周三下午定为全校阅读课,每天早晚安排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并与志愿者共同细化阅读任务、优化‘阅读记录册’。”3年实践中,远程志愿者为近40个教学班开展300多节线上阅读课,3000多名学生受益。在胡思珏看来,多阅读桥项目的核心力量在于“多元志愿者加老师共创”,课程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融合,探索出适合乡村孩子的阅读路径。

活动中,多阅公益的远程志愿者韩晴晴和在地志愿者丁一诺也通过线上分享了实践观察。韩晴晴讲述了授课经验及孩子们的改变——孩子们回答问题时不再机械照本宣科,开始学会自主组织语言。“要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和信任,重视他们的想法表达。看到孩子们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我深感欣慰。”韩晴晴表示,远程阅读活动不仅助力孩子成长,也丰富了自己的公益实践经验。

“在地评估”是多阅读桥项目的一大特色,“多维评估”方式有效验证了项目成效。丁一诺介绍,阅读桥项目以“看到人”和“在地参与”为目标,搭建了涵盖日常监测、问卷收集、师生访谈、入校观察4个核心板块的立体评估体系。“我们希望通过多维度评估,真实了解课堂、学生阅读和学校环境状况。在地志愿者在访谈、入校观察等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以理解的态度与孩子们交流,据此改进项目,切实为孩子服务。”在丁一诺看来,在地志愿者的长期陪伴与真诚交流,是走进孩子们阅读生活的关键。

扎根一线,共创乡村阅读教育新生态

在圆桌对话环节,黄胜利、胡思珏、卢玮静、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顾雅婷和多阅公益理事长周洋,就“如何用多方力量构建促进乡村孩子阅读与成长的教育公益生态”展开深入讨论。

胡思珏认为,兴趣是引导孩子阅读的关键,在将阅读纳入常态化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相关方参与,运用科学方法启发和指导孩子阅读。

在顾雅婷看来,阅读生态构建包含三个层面:首先要有优质书籍;其次要建立支持体系;最后社会组织需深入一线提供服务与陪伴。“让孩子从拿到书到真正阅读,需要一套科学方法,也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多方共创。理想状态是让阅读自然发生,让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书籍。”

“推广阅读的核心是信任儿童,给予孩子和学校、老师自主空间,凝聚志同道合的力量,共同行动,构建共融生态。”周洋说。

卢玮静认为,“有趣”是吸引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共建过程中,公益组织应发挥催化作用,为一线实践者提供展示舞台,激发其内生动力。

活动最后,周洋表示:“在多阅读桥项目推进过程中,共创与陪伴至关重要。我们呼吁更多人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儿童具备自主阅读能力,共同参与构建乡村阅读教育的美好未来。”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