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共促云南文化新发展

2025年06月23日 17:14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云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产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文旅资源独具魅力,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近日,云南省政协围绕“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助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委员们立足专业领献良策、出实招,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民俗活动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

据统计,云南省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中,有25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26个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大理三月街、白族“三道茶”等民俗,已经成为云南文旅“破圈”的亮丽名片。但如何进一步发挥非遗节庆民俗带动旅游创新发展的积极效能,亟待解决。

云南省政协常委、昆明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昆明市委会主委戴彬认为,当前节庆活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开发形式比较单一、保护与开发失衡——同质化表演导致年轻游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过度商业化又破坏了文化原真性,而宣传矩阵不完善更让众多民俗活动难以形成“现象级”IP。

戴彬建议构建“文化内核﹢产业外延”的发展模式:建立“一节一故事”IP体系,用VR技术还原节庆场景,将民俗元素植入影视、游戏;制作全省非遗节庆时间轴,把傈僳族刀杆节、苗族花山节等民族节庆,打造成为新的旅游产品;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实施“传承人振兴计划”。通过区域合作与品牌化运营,让非遗节庆从“单点展示”升级为“全域联动”,成为云南文旅的核心竞争力。

非遗技艺在数字时代的产业跃迁

推进传统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传承,不仅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楚雄刺绣为例,已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的转变,刺绣产业成为助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如何让千年技艺从“活下来”到“火起来”?在云南省政协委员、楚雄州武定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黄自丽看来,行业面临诸多困境:纹样同质化导致利润率不足9%、绣娘平均年龄超51岁、数字化率不足10%、跨境电商渗透率低于5%、政策扶持与产业需求脱节。黄自丽讲道,因刺绣手工生产周期长,某企业因无法按时交付,痛失200万元国际订单……凸显了传统模式与现代市场的矛盾。

黄自丽建议构建“数字传承﹢品牌溢价”的产业体系:建设省级刺绣基因库,研发AI设计系统,提升原创效率;建议发行“非遗数字资产信托”,允许企业以纹样数据库质押融资;开设“云南非遗专区”,开发“航空限定款”等场景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基金下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等。推动刺绣产业从“指尖技艺”向“数字经济”跨越,实现价值、品牌、动能的三重跃升。

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云南拥有26个世居民族,保存着完整的活态文化系统,形成独具特色且丰富多样的人文自然景观,一直是文艺创作的沃土。“‘食材优良、厨艺不佳’‘有名家缺大师、有高原无高峰’。”云南省政协常委、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汤萍直击痛点:影视剧本本地原创不足、新兴文艺门类扶持薄弱,人才断层问题尤为严峻,产业协同不足,对外传播有限……

云南文艺如何跨越“高原”形成“高峰”?汤萍建议实施“文艺攀高峰”战略,构建云南文学艺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云南文艺不断繁荣发展。这不仅是提升文艺创作水平的需要,更是以文化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体现。

汤萍建议,构建“全领域统筹、全生命周期扶持”的发展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定位“西南文化引擎﹢面向南亚东南亚文艺枢纽”,设立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在人才建设方面,创建“新锐孵化营”,实施省级签约文艺家“百人计划”;在创作扶持方面,对重点作品给予经济上的奖励,设立传世作品孵化工程。特别强调推动“文艺﹢科技”融合,与腾讯等企业共建数字文艺实验室,开发“文学IP﹢文旅”线路,让文艺创作从单一输出转向全产业链开发。

传统艺术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

云南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的传统音乐和舞蹈近200项,是活态非遗中的歌舞大省。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刘丽关注云南的传统歌舞发展,她深感传统歌舞不仅是云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在推动云南文旅融合发展、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云南传统歌舞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不少的困难。

原生文化空间消失、传承方式单一、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导致有些传统歌舞非遗项目面临“人去艺亡”风险。当前“非遗进校园”小学阶段做得比较好,与艺术类院校联动机制需强化,还有转化乏力等问题,如《云南映象》《印象·丽江》等现象级的剧场作品或实景演出成功案例还需拓展。

对此,刘丽建议“专业赋能﹢机制创新”的解决方案:开发非遗传承App,实现传统歌舞数字化整理;打造“沉浸式非遗演艺剧场”,借鉴《黑神话:悟空》的经验,将传统歌舞元素融入游戏、文旅场景;推出“旅居云南学非遗”系列活动。推动传统歌舞从“舞台表演”向“产业生态”转型,激活其在文旅融合中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

“要利用传统歌舞‘唱’响最美的诗和远方,‘舞’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世界在云南遇见人文与生态的诗意交响。”刘丽说。

云南戏剧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其中,滇剧作为云南最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众多传统戏剧一样,滇剧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困境,云南省政协委员、省滇剧院演出一团团长陈亚萍指出,全省专业滇剧团体从17个锐减至不足5个,曲靖、楚雄等地院团从业者不足20人,C级危房剧场停用导致演出频次锐减。更严峻的是,剧目创新不足、传播渠道单一,年轻观众认知度低,形成“演不出、没人看、断传承”的恶性循环。

为振兴滇剧,陈亚萍建议“生态修复﹢创新表达”的路径:设立专项资金复原传统剧目;探索院团与院校定向培养模式,破除编制限制吸纳优秀人才;创作演绎《大观楼长联》等新剧目,打造沉浸式小剧场,运用抖音等平台开展传播;借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经验,启动滇剧电影工程,以现代视听语言激活传统艺术。进而重构滇剧的创作、演出、传播生态,让古老剧种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编辑:位林惠